不过,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比亚迪方面的认同,李云飞称,“比亚迪的员工工号并不是按数字顺序排列的。”
“比亚迪经销网络的调整,不会是一个短期行为,营销部裁员也只是一个信号作用,只是这样的方式显得过于激烈。”国泰证券分析师陈欢瑜告诉记者。
“800人的队伍还能不能做2600人从事的事情,这要看人员的经验与素质,比亚迪需要的是一批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更加成熟地处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陈欢瑜认为。
或存战略失误
2009年,比亚迪年销量实现40万辆,增幅连续数年超过100%。出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过分乐观判断,比亚迪制定了2010年销售80万辆的目标,同时,相应的产能、渠道部署,人员、物资准备都按照80万辆的标准进行扩充。
据比亚迪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80万辆目标制定后,比亚迪于2009年底着手改革销售公司,成立六大战区,每个战区下设销售部门和职能部门。同时,战区之外,销售公司下属的职能部门开始扩张,以公关部为例,扩张成公关一、二、三、四部,分管不同车型。
这些职能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扩充,导致各种费用急速上涨。同时,为达到销量目标,比亚迪不断向经销商增加月度任务量指标,向经销商的大肆压货使得经销商的库存不断增加,同时也导致经销商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加剧了与经销商的矛盾,引发终端经销商的集体抵制,并最终演化成一场渠道危机。
一位现已退出比亚迪经销商的人士曾经透露,比亚迪销售网络的过于密集也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在方圆几公里的地方,你就能找到好几家比亚迪的店,网络布局过于集中,经销商之间就难免相互牵制,难以完成厂家规定的销售任务。”
从去年年初起,由于无法忍受比亚迪大肆压货的行为,经销商纷纷选择退网。截至目前,退网的经销商多达308家,整体经销商退网比例高达22.63%。
2010年初,比亚迪公布了当年将发布的新车计划,其中包括L3、I6、G6、S6、M6共5款车型。当时,据来自比亚迪工厂内部的消息称,相对于G3和F3,L3做了更多修改。车身尺寸以及轴距、轮距都得到了提升。但有行业分析人士提出,这些车型不仅价格区间重合严重,而且在技术上也存在较普遍的同质化现象。
从比亚迪提供的2009年销售数据及2010年销售目标来看,比亚迪当时正在寻找新的明星车型。2009年,比亚迪F3系列(包括F3R)的累计销量超过29万辆,F3系列成为了比亚迪名副其实的销量冠军。但2010年,比亚迪方面并没有对冠军车型提出过高要求,F3系列(包括F3R)的销售目标在去年整体销量的基础上甚至做出了适当下调,仅为27万辆。
在下调核心车型销售目标之后,比亚迪却将整体目标翻番,寻找新的支柱车型。其中,一直被诟病售价虚高的G3,销量被要求提高5倍。因此,如何协调各车型之间的“内耗”,实现全系车型的均衡发展,将是比亚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