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向左 奇瑞向右
李书福和尹同耀完全是两类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真正能代表中国汽车的品牌。
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李书福领导的吉利和尹同耀执掌的奇瑞,都风风雨雨走过了10年多一点时间。不过,从上海车展开始,这两个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将沿着泾渭分明的两个方向前进:吉利向左,向本田一样迷信技术创新和单车利润;奇瑞向右,像丰田一样热衷丰富产品线和追求规模优势。两条不同的方向和道路,无所谓对与错。
不知道笔者将吉利和奇瑞分别比作本田和丰田,会不会引起读者的争议,但是至少从现在看来,这样的类比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当中,奇瑞和吉利无疑都是两家最吸引媒体眼球的明星企业。在合资品牌垄断了国内汽车市场近20年之后,正是因为奇瑞和吉利的诞生,搅和了原本归于沉寂的国内汽车业格局,也让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本土汽车工业的新希望。由于承载了太多国人的期望,因此这两个企业发展的每一步,甚至是两位企业掌门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人们的瞩目和议论。
2009年上海车展上,吉利和奇瑞都将在各自舞台上以全方位实力展示给观众。奇瑞携旗下4大品牌总计32款新车的超强阵容亮相,足以体现这个企业对每一个产品细分市场的野心。而奇瑞跨越乘用车、商用车和微面等多个层次的丰富产品线布局,在产品线丰富程度上足以笑傲所有本土汽车品牌。奇瑞不顾一切地拼命延长产品线的做法,让外界惊呼“未来中国的丰田”可能非奇瑞莫属。
相对于尹同耀更倾向于在整车产品上奉行“多生孩子好打架”不同,李书福从未掩饰自己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上的追求。本届上海车展上,吉利不仅带来了22款新车(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亮相的全新车型),而且带来了吉利自主研发的1.3T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2.0升排放达到欧5标准的柴油机和1.5升GDI缸内直喷汽油机。此外,还有国内一款7挡双离合自动变速器(7DCT)。
单从吉利参展的车型和技术就可以读出,浙商出身的李书福,甚至比技术出身的尹同耀更迷恋核心技术的研发。从先进的CVVT发动机,到拥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再到吉利独创的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技术,以及不久前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工厂澳大利亚DSI,李书福很舍得在开发和购买核心技术、引进关键技术人才上花血本。
在这一点上,受益与自身体制的灵活性,吉利显然比拥有国资背景的奇瑞更有优势。单从民营企业相对灵活引进人才的机制上看,吉利可能就会比奇瑞等国资背景企业,更容易成长为一个以技术创新引领自身发展的方向的汽车企业。试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当吉利积攒的核心技术足以支撑其完全平台化的新车开发战略时,那时的吉利与现在的本田又有何异?
由于企业性质存在根本性差别,这就决定了如果是李书福能做的事情,尹同耀就不一定能做(这和不想做完全是两码事)。这当然也就决同时定了,奇瑞必须走一条不同于吉利的发展道路。奇瑞同样重视技术创新(例如在新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方面,奇瑞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成果就比吉利多),但是却不会为了实现技术上的领先和超越,而放弃或者暂缓对产品线布局以及市场规模的追求。
说白了,吉利可以成为本田那样以技术见长的企业(现在正朝着这样的目标在努力),但是奇瑞可能更适合成长为丰田那样依靠积累起来的规模优势,并借助更加多变的营销策略参与市场竞争的本土车企。而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从一开始就不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至少从现在看来,吉利和奇瑞在市场规模上的差距仍然存在。2008年奇瑞实现产销38万辆,而吉利这一数字只有25万辆,因此反过来讲,奇瑞可能比吉利更容易成为“未来中国的丰田”。不过,依靠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吉利现有产品线中已经没有奇瑞QQ那样占据销量很大一部分,但是售价却停留在4万元以下的产品。如果要从单车利润角度去看,已经完成产品线第一轮“大换血”吉利,可能很快就会与奇瑞拉开差距。
从2009年开始,吉利和奇瑞都将推出定位高端的汽车品牌,这与本田丰田同在20年前几乎同时推出讴歌和雷克萨斯高端品牌的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丰田和本田都在进入汽车业半个世纪后,才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推出一个足以同奔驰和宝马相抗衡的高端车品牌。而吉利和奇瑞,则将酝酿和积蓄力量的时间缩短为10年。吉利和奇瑞很可能超越丰田和本田当初的发展轨迹,这对于一直在创造奇迹的中国市场而言,的确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