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个势头取决于我们没有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我们有多道防线,比如说第一道就是收拥堵费。”
我有点意外,因为我记得三年前他是反对收拥堵费的。
“因为那时还没到收的时候,收不收完全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供求关系状态,也就是道路上的交通拥挤程度,当不拥堵的时候,我们收,既没有必要,也很难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但是当拥挤发展到了某个程度,如果不加干预和调节,城市功能就会大大遭受损害。”
“会有一种声音说,拥堵中我作为车主我就是受害者。我受了害,我还要为此付拥堵费,心理会觉得不平衡。”
“这个不对,缺少一点经济学的概念,你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你是造成堵车的其中一员,由于你的加入带来额外的拥堵,这个拥堵产生的后果不但是付出了时间代价,还有环境污染,噪声,其他等,你是这个后果的一个贡献者,所以就应该支付经济成本。我们每一个城市居民,不应该仅仅考虑自己,也应该考虑这个城市。”
“那他会说你们为什么觉得我们车多了?说你看香港的车一点不比我们少,交通密度也挺高,但人家香港就不堵。”
“香港公交分担的交通压力是89%,也就是说只有11%的人才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出行。机动车出行比重极小,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能理性用车,平时有车不用,假日才开,我们的城市交通会美好得多。”
“有人会觉得,我买了车不开干吗?”
“你买车,我不能剥夺你的购车权,但我要保护全体人们的利益。尤其要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那我就哪拥堵哪收费,这是新加坡最成功的经验,新加坡现在全方位全智能化地实时检测每条道路上的速度,车速低于15公里,马上收费。超过20公里,再放行,就这样一个状态。如果这样的方法也遏制不住,那就用这个办法———尾号管理,严厉一点,就是单走双禁,双走单禁,车自然去掉一半。”
我确实有点惊着了,“但是谁能想象单双号禁行以后将成为常态?”
他一笑:“大家现在觉得不可思议,当北京全面瘫痪之后,大家就会认识到不这样不行了。”
“两条线各干各的,根本没想过衔接的事儿”
也许开车的人都说,你以为我想开?我倒想坐公交呢,你去西直门坐地铁试试。
我平常都是走路上班,坐地铁都是一号线,没去西直门转乘过,原因是每次一听要在这儿转乘,同行的朋友一定会叹口气说:“还是打车吧。”
陆教授约我转一次。
我上楼梯,下楼,再上,再下,转弯,再转,走啊走,走到了地上,再下去……
我气喘吁吁地问:“现在咱们能算到了吗?”
他说:“没呢,我们还得沿着这个通道继续走。”他说,他某次去开交通研讨会,就坐这条线去,最后晚了整整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