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度与“昨天”的眼界
2011-9-19 10:33:00
国际商报-汽车周刊 张宇星
关键词:一汽大众,大众PQ34,大众PQ35
高瞻远瞩的生产布局
在此次纪念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中,一汽-大众高调宣布,今年要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
那么,在汽车市场增速一缓再缓,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下调产销预期的时刻,一汽-大众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其产能快速增长的奥妙何在?
一汽-大众最初的产能只有30万辆,入世后,一汽-大众果断决定加大产能建设。2003年7月15日,投资额123亿元人民币的一汽-大众二厂奠基,成为大众集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到2004年12月,设计年产能约33万辆,最高年产能约40万辆的一汽-大众二厂投产,使一汽-大众的整体产能达到66万辆,跃居国内第一。到2010年,企业在此基础上实现年产销90万辆的业绩。
在“20周年庆典”采访期间,记者从多方面得到确认,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即将投入使用,其生产能力也远远高于多年前的预期。记者不由想起4年前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
2007年7月19日,一个名为“捷达轿车成都生产启动仪式”的活动低调,甚至有些异样地举行,一辆捷达轿车成功“走下”成都生产线。说其低调,是作为主办方的一汽集团竟然没有邀请记者参加,只有当地少数媒体和外方合作伙伴邀请的4位来自北京的记者;说其异样,还在于尽管是生产一汽-大众的产品,却是以一汽集团的名义,为什么?
当天,抓住早餐的时间,记者对当时的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和副总经理安德武分别进行了独家采访。竺延风说,成都一汽项目从4年前就开始了。“即使是在整个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时,我们也没有放弃”。他强调:“捷达生产线上的车型太多,即使是由于生产准备的时间,也会影响到产量。所以,在成都一汽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请注意两点:其一,当时的项目称呼还是“成都一汽”;其二,该项目是“从4年前就开始了”,具体所指应该是2003年。从这可见一汽和当时在任领导的远见卓识。
当时负责一汽集团市场营销的安德武还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比较便宜的公路运输为例,一辆整车每公里运费近1元人民币。从长春到成都,近4000公里的路程,单车运费就可以节约3000多元。因此,从企业运营成本的考虑,比如物流方面,在成都生产也是非常必要的。
之前还有一个重要背景:一汽-大众第二工厂投产后,恰恰赶上受困于市场增长缓慢、首款车型(开迪)开局不利等原因,迟迟不能发挥产能,令外方合作伙伴在新工厂投资上踌躇不前。同时还背负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汽集团,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成都一汽”的名义拿下这一项目,事实上是为一汽-大众赢得时间和空间。到一汽成都真正生产出第一辆捷达轿车,国内汽车市场再次勃兴,外方合作伙伴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难怪竺延风对记者说,现在,对于成都项目,范安德博士(时任大众中国公司董事长)比我还着急!
从最近两年的市场看,由于受限于产能,一汽-大众不得不“让出”曾经蝉联两年的全国轿车产销冠军。但是,早在8年前的2003年,在市场刚刚经历过一波“由井喷到低迷”的行情之后,竟然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西部建厂,需要何等的远见卓识和决策勇气?但是,一汽和一汽-大众做到了,“昨天”的眼界,决定了今天的高度。
记者点评: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其成功的道理。一汽-大众的成功,还与当年的“疯狂国产化”等及时有效的经营理念同样密不可分,将一度占总成本高达72%的材料成本降了下来,但企业最终还是赢在企业的产品战略与产业布局上。
责任编辑:xj
12月轿车销量排行
1.6L性价比排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