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观
一汽大众越过了“30万坎”后,其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自信,在66万辆产能尚未达产时,一汽大众已经开始规划更大的发展目标了。
1、布局全国
中国市场的增速远远超出了德国人的想象,在中方提出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到成都去建厂的时候,德方并不看好中国的西部。于是,一汽大众的中方股东一汽集团下了步先手棋,果断在四川建立了一汽成都工厂。伴着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一汽大众的销量屡屡突破德方想象的空间,到成都建立一汽大众三厂已成必然,一汽集团的决策为一汽大众今天达成100万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尚未建成之时,一汽大众陷入了产能不足的瓶颈,一汽大众迅速决定布局广东省,在中国版图上形成一个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三角形布局。正是由于一汽大众建厂20年来持续不断地追求国产化,持续不断地植入最新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全数字化生产管理水平,为一汽大众快速布局四川、广东奠定了基础。当一汽大众向零部件企业提出布局成都、惠州时,一个高质量零部件制造集群以与工厂同步的速度完成了布局。
因为零部件企业掌握了制造标准,掌握了全数字生产技术,他们在一汽大众新工厂周边半小时车程内建立了不同产品的生产车间,零部件厂需要做的是按照一汽大众的生产指令,将基础部件从总厂运抵生产车间即可,生产车间会根据一汽大众新工厂的即时生产节拍和品种需求信息安排生产。从而实现了以最低投入完成高速布局,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最高品质的生产。如此的速度与统一的标准体系、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2、自主研发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一汽大众在大众PQ34平台上自主研发的新宝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个成功的战略价值远超过经济价值。
正是由于这款车是中国工程师按照德国大众的标准自主研发,并达到了大众标准要求,且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标志着一汽大众的自主研发能力不仅走过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到了能够达到大众标准的水平。尽管这是一款A级车,但开发的原理是相通的,这为一汽大众干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础。
这个基础不仅包括了理论基础,还包括了零部件体系的建设,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建设。这个基础不仅可以支撑一汽大众的自主研发,更可以支撑一汽轿车的自主研发。
改革开放中,汽车工业率先对外开放,第一阶段需要的是合资生产替代进口,第二阶段需要的是获得现代化的汽车制造技术和建立零部件工业基础;第三阶段就是自主研发能力的获取,即通过自主研发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新宝来的开发使一汽大众初步获得了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起了轿车研发的指标体系,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零部件研发体系,以及全数字化管理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无疑,这为实现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第三个目标开了个好头。此后,大众B7L的加长,使一汽大众初步获得了B级车的自主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