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模糊搜索  
探寻自主品牌使命 中国汽车工业原点的思考
2010-1-7 9:27:00     选车网    管学军
关键词:汽车工业,自主品牌,金融危机



三、当前的现状

    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的地位不仅在于年产销1300万辆、不在于世界第一大市场,而在于当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受到重大影响的时候,汽车工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经济的稳定作用被突显出来。经济危机使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了对华战略,其特点是加大在华投入的力度,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与此同时,自主品牌企业在发展上各自为政,以散兵游勇的形式与跨国公司进行着竞争。


跨国公司在中国干什么?

 现在,全球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缺少制造技术了,但雷诺、菲亚特、克莱斯勒依然在中国寻找着合资伙伴,有的已经开始在中国建厂;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在研发产品时已经将中国市场的特点考虑进去,甚至加入中国元素。所有这些,目的都一样,就是希望在中国的利益最大化,客观上压缩了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利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零部件国产化问题上的博弈。中国希望的是,通过引进新产品带动中国自主的零部件体系的建立,形成完整的、自主的上游供应链。而当奔驰、宝马、克莱斯勒、VOLVO发现关于零部件国产化政策影响他们进入中国的速度时,居然反客为主,要求本国政府到WTO去起诉中国政府,要求取消相关政策。由于,当初我国并未真正理解WTO的相关条款,因此被对方暗算,在WTO输掉了官司。从表面看,现在我们能够生产绝大多数零部件,但由于《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废止,以后跨国公司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其母国生产的零件,同时在转让技术时设定更多的限制,从而达到其母国利益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一些零部件厂,未来可能面临丢掉新产品订单的危险。在没有相关政策保证的条件下,我国零部件企业丢单的可能性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加大,随着国与国在经济层面博弈的日益激烈而加大。

在中国市场上,跨国公司一方面用标准来整合中国的零部件体系,另一方面用技术来源的依赖性来诱导中国企业,在中国形成围绕跨国公司的势力范围。而在这方面,我们刚刚开始建立一些技术联盟,如变速箱、轻量化等方面的联盟,我们对产业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及跨国公司。

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欧盟、美国等主要工业国家加大了对中国产零部件的反倾销调查,甚至不惜违法WTO相关条款。应该说,这是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这个选择的核心是通过压缩中国对其市场的影响,扩大本国的就业,加大获取中国市场资源解救其本国经济的力度。站在他国的立场考虑,欧盟和美国的做法是正确的,是对本国人民负责的。从经济角度讲,每当经济危机的时候,贸易摩擦都会增大,当发达国家发现原本希望用来束缚中国的绳索(如WTO的相关条款)变成了自己颈上的绞索的时候,他们会抛弃原来的游戏规则,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的政府要对自己的国民负责、要对本国的经济负责,当然也有执政党、在野政党的利益在其中。问题是,在我们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则进行“积极应诉”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检视一下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性的规划?

显然,在汽车领域博弈的焦点是国家利益:中国要的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加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而有力的支撑。而跨国公司及其母国要的是,用中国市场解决其本国的经济危机问题,同时将中国发展对其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汽车工业需要的是,在这场涉及国民经济长治久安的博弈中确定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xj
首页  前一页   1  2  3  4  5  6 后一页  尾页
复制本网址,发给POPO/QQ/MSN好友共享】【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发表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请为这篇文章打分(5分为最好)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美图欣赏
12月轿车销量排行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