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局
早在2001年,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燃料电池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不能照搬国际模式,因为中国汽车业属于后发产业,一方面是汽车传统发动机技术落后于国际,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也落后于全球。因此决定我们不能按序出牌,必须齐头并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
但这位官员的说法在现实操作中,却出现了问题。根据规划,“十五”期间我国在新能源车研究方面(包括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乙醇等替代燃料车和氢动力车)将投入24亿元,但仅2005年政府直接投向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资金就高达20多亿元。有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对新能源车每年的财政补贴将超过百亿元。
从2005年开始,全盘推进的新能源车战略出现了变化。从企业们的主攻方向上看,混合动力车的研发和投入逐渐占据主流。不过,中国汽车企业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高企,使这一市场的热度逐渐衰减。以长安混合动力杰勋为例,采用弱混技术(节油率10%左右)的混合动力车型价格比汽油版杰勋高了30%以上,市场局面始终没有打开。
现在,有成本优势以及技术差距较小的电动车开始登上前台。中国本土企业纷纷揭竿而起,将电动车研发和制造纳入到企业未来战略中去。不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比亚迪、长安、奇瑞、一汽以及东风等企业研制出来的电动车产品,只能停放在库房里。
“考虑到规模效益出现前的风险问题,国家电网态度消极,”贾新光说,“不希望在此轮新汽车技术浪潮中落后的中国必须想办法解决关键问题,于是财大气粗的石油企业终于被推向了前台。”
目前,三大石油公司似乎各有分工:中石化的重点在于天然气汽车和混合动力车;中石油的重点在于乙醇燃料等替代能源汽车;而中海油主攻的则是电动车以及充电网络建设。
当然,据某石油公司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建立充电网络所需资金不会完全是有公司来承担,国家电网以及相关财政部门也将分摊一部分。据国家财政部经建司司长王保安讲,到2012年,财政部将向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亿元,重点在于充电电站的建设和电网改造,普通消费者购买时的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以及相关企业的税费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