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对电池是有需求的,现在的试点城市已经发展到25个城市,很多车都在向新能源车上努力。相反生产的电池不能符合汽车的要求,所以就没有产出。现在对于汽车电池是有市场,没合格产品。”董明表示。
实际上,低水平重复建设是锂电池的症结所在。现在各种电池厂家产能是很大的,特别是大的、具有国企央企背景的企业,但都处于一个低端的水平。去年,上汽集团考察过全中国全部的锂电池厂,最后下定决心和美国A123合作,原因就是国内几乎没有能够满足汽车需求的电池。
成品率低与设备水平有关
目前,国内的车用锂电池行业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竞争也不充分。一位多年研究车用锂电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考察一个锂电池厂是否具备真正的技术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电池的原材料和设备是你提标准,还是供应商提标准。“国内企业很多都不是自己在提标准,而是供应商在提标准。设备也是一样,是供应商提标准,企业来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做山寨手机等低端电池的厂家都是赚钱的,而做品牌笔记本电脑、汽车等高端电池的企业少有盈利。
从电动车的要求来说,车用锂电池的准入门槛实际上很高,但很多企业达不到标准,也在投入、作秀,导致整个车用锂电池行业水平层次不齐、差距悬殊。
一般来说,满足汽车要求的电池,成品率应该在60%-70%左右,成品率能够达到80%以上,就可以盈利了,而达到90%左右的成品率,毛利就能达到40%,目前国内只有做得非常好的电池厂仅能达到60%以上的成品率。
实际上,目前国内电池厂成品率低与设备水平有关,大多数的电池厂装备的水平不够先进,一些新投的企业,目前设备基本上从日韩进口,虽然先进但是技术积累和管理跟不上。
以日本电池厂为例,他们的维修维护保养人员,参与了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制造,对新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非常到位。而我们国内的企业引进日本韩国的设备,对设备的保养不够,利用率不高,一旦有任何故障,修不了,投资越大,废品率相当高,成品率相当低。
除了盈利问题,电池厂与整车厂关系的不对等也是阻碍电池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具体来讲,目前整车厂和电池厂存在一定的买卖关系,但是不够紧密,对电池厂提升作用不大。
由于新能源汽车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整车企业对电池的理解比较初级,只是要求有多少伏,多少安培,多大体积,并从电池的寿命、性能、价格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让国内的电池企业望尘莫及。
不仅如此,很多整车投资去造电池,电池厂投资去造汽车的现象,让这种关系进一步疏离。
现在很多不大的电池厂都会在展会上拿出自己的汽车。电池厂做这个有两种目的:一种就是为了使电池的系统与汽车匹配,另一种就是在做秀。把汽车简单的组装,拿去报项目获得资金。
与此同时,国内的整车企业也热衷于造电池,中国自主品牌代表性企业——奇瑞目前就在做电池、做材料,做组合、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