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三个五年计划,科技部用863计划来支持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制订了三纵三横的路线,三横就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三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这三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虽然跟传统汽车而言,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跟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我们在技术、研发以及在产业化投资方面明显还不够,所以我们统计了一下,十一五期间国家花在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我指的是国家财政投入只有11亿,加上企业研发的投入不足百亿。那这么艰巨的任务,这么小的投入无论如何是不可以做到的,很快产业化的程度。
另外从限制我们发展的大概有这么几个,最大的问题还是电池的问题,电池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占30%左右成本的隔膜,这种动力电池的隔膜我们一家都做不了。在电机和控制方面系统最大是整合元器件,我们一家都没做,全部靠进口,这个成本相当高。另外高效的内燃机,先进的变速箱,材料的轻亮化,振动和噪声等等方面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我们去克服。
第四,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要强占国际的制高点,标准显得非常重要。过去有句话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谁掌握了世界的标准,那就是完全有利于自己,完全不利于竞争对手的一种非常占据主动的一个战略竞争的策略。在标准方面,我们虽然这么多年已经批准和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一共是30项,整车标准13项,关键零部件标准13项,基础标准4项,电动摩托车标准4项,当中最关键22项标准列为新能源汽车准入的标准,相当于强制性标准。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并不是太落后,问题是我们这些标准的使用率,我们这些标准在国际标准的申请上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我想讲一下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问题,最近我们也在组织制定纯电动汽车的性能条件。因为我跟一些领导出去他们也在问,国外报道冲一次电跑100公里,我们国内报道冲一次电跑400公里,我说如果你不讲究重量,我可以给你做一次实验冲一次电跑800公里,你把电池无限制的加大可以达到这个数字。
我们要加倍的消耗电能或者是其他能源,这对整个经济来说也是不经济的。现在我们组织企业行业的老总研究,新产品不能苛求一下子降到传统汽车的水平,我们提高10%行不行?老总一片反对,10不行,20行不行?20也不行,后来勉强同意30%。后来专家反对说30%不行,那要算全社会要增加多少个能耗,如果还不行,我们只能限定30%,但要通过一定的期限努力把它降到跟传统能源相齐的程度。
再举个例子,现在有人宣传,不光汽车行业,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我们专家也学精了,宣传的时候扬长避短。如果你是一个外行,你在思想方法上做不留意话,你就会被他导入歧途。我再举个充电时间,国外报道冲一次电是5、6个小时,这一组电池要7、8万块钱,你如果老是10分钟就充一次电,那就是300次,同志们想一想,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现在有关这方面的性能指标,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可行性、可能性,两者之间建立一个平衡。
第三是关于政府补贴,还有人说我现在这个车型已经开发出来了,现在卖得不好就是你政府在这上面没有补贴。我们跟财政部也在积极的鼓吹,并且最近1月份可能要公布,我们对新能源汽车除了对公共交通给予了补贴之外,马上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业有补贴标准。但是最终我们也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政府的补贴可以给的,但是有额度的,而且应该是一个递减式的。主要还是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是用户虽然高额购买,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可以节省一部分的费用来弥补购买的时候成本多支出这一部分,最终做到这点。绝不可以长时间大额度依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我相信这样的车型不会卖得很多,不会卖得很好,也走不太远。所以说先导的补贴额度高一些,后进入可能额度少一些。
第五我想介绍一下关于电池的问题,现在所有最厉害的电供系统也有差距,世界上做的最好的是丰田。它是一个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就是根据你车的实时的工作状态,采取若干个参数,通过他的控制系统做到最优。我们基本上是人为设定的,车速多少就要切换,动力到多少就要切换,不是一个全智能型的。但是那个问题比这个电池的问题相对小一些,电池最大的问题,现在按照最好的电池,当然往回看十几年,世界上的电池有很大的应用。我们各种各样的形式,现在最好的是离子电池,因为还要加上很多框架,加上电池的控制系统,比较理想的是200瓦时,但是理论上算磷酸铁理已经走到了劲头,再想加大密度几乎不可能。那就要期待有一种更好的电池来取代他,那在近期可以不可以降低一些标准,我们把电池的能量密度加大到每公斤150瓦时,但这个做起来也是难度很大。
我们现在电池组的寿命刚才说了做得最好的1000次,一般的300-500次。电池的核心两个东西,一个是正级材料一个是隔膜,正极材料是制约电池的关键,理论的容量是可以做到每克170毫安。现在国外进口的磷酸铁理(音)接近170毫安理论的限制。如果采用国产的磷酸铁理的材料,虽然批次可以达到,但是性能不够稳定,价格方面我们甚至跟台湾的产品相比国产的材料也不具有优势。
另外生产这个膜的技术和装备都列入了西方对我们限制出口的清单里面,所以现在我们想买这个设备、技术、工艺还没有人卖给我们,膜有人卖,但是这个技术没有人卖。所以我们要组织塑料(12175,-285.00,-2.29%)行业、装备行业要一起来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讲了这么多,都是讲了一大堆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实实在在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摸到的我们所存在的差距,讲起来不够激动人心,甚至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息。请大家不要怀疑,我们会全力以赴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在全力以赴在来组织大家一起来攻克这些技术上的难关,能够争取使中国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早日走出实验室,早日走出我们的工厂,早日为用户所接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