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国家工信部等部委制定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规格尺寸》等新能源车国家标准将于2010年出台,国内数十家车企开始暗中角力国家标准制定话语权,焦点聚焦于插电式与换电池式标准。
但是,纯电动轿车热背后却也潜藏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隐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上马电动车项目的车企多达100余家,除了国内知名的国有和民营汽车公司外,甚至不少未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农机公司也纷纷上马电动轿车项目。
“表象很繁荣,实际上却非常混乱。其本质还是为了争夺商业标准,争取更大的利益。”一家汽车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
电动车蜂拥而至
2009年最后一个月份,国内车市几乎成为车企们展示电动车规划的舞台。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幕的前一天,长安汽车(000625.SZ)宣布其首款纯电动车奔奔(图库 论坛)MINI下线。“这款车零排放,2010年下半年即可量产,真正无污染。”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称。
当月中旬,上海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A1(图库 论坛)23系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一家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浙江众泰汽车也与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加速推进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2009年12月26日,海马汽车在其郑州工厂奠基的仪式上展出多款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28日,北汽正式发布其首款“北京牌”电动车BE701,该款车将于今年进行小批量生产。同日,由比亚迪电动车合作伙伴南方电网投资建设的首批2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和134个充电桩在深圳正式投入使用。其中投资1051.5万元建成的大运中心充电站号称是目前国内“占地面积和投资规模最大的充电站”,该站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辆电动车驶入。
包括一汽、东风集团、奇瑞、吉利乃至海马汽车、众泰汽车在内,国内销量排名前30位的大部分汽车公司均已有电动车发展计划,并研制出数款可量产的车型。
根据各家车企不同时间发布的电动车投产和研制计划,国内参与到电动车项目的汽车公司多达50余家。如果将未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农机等类型企业计算在内,从事电动轿车生产的企业则多达100家以上。
不过各家企业推行的电池、电机以及充电设备的技术标准与规格并不一致。这成为各家企业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其努力争取标准制定权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