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610万辆,超过了美国的480万辆。但在今年的第一个季度,中国出口的汽车仅为6.1万辆,较上一年同时期下降了62%。
很多人认为,这和全球对汽车需求的全面下跌有关,但笔者认为原因不单如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尚未成为汽车主要出口国?
中国汽车业面临不少结构性问题,尤其是汽车制造商高度分散,有超过150家注册汽车制造商。这种高度分散的现状,对资本投资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这种分散对集中资源发展诸如安全和省油等核心技术,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对于原始设备制造商们(OEMs)来说,这是中国汽车制造过程中尤其薄弱的环节,他们现在主要依靠国外合作伙伴,来主导关键部件的技术发展。中国公司在汽车装配和供应链开发上学习的速度很快,但在车辆研发和合成工艺上依旧显得经验不足。
中国消费者是理性而务实的,他们当然知道这些,这也是2008年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66%的主要原因。也正因此,在进入世界市场之前,中国的汽车贴牌生产商们必须首先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中国制造”汽车的理念。
中国正在试图缩短进入全球市场的时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日本和韩国的公司之前已经在那道门槛前徘徊了10~15年(有些时间比较短)。
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于1937年,直到1956年才开始向美国出口汽车。因为石油禁运的关系,在1973年之前,丰田在美国的销售量都不容乐观。丰田汽车花了36年才慢慢在美国站稳脚跟,如今它已经是美国销售量最高的品牌了。比较起来,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成立于1946年,从1986年始,它就开始向美国出口汽车,并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日本制造的汽车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市场上获得成功,这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战后美国对汽车的依赖,面临了石油供应短缺的现实。美国人开始转而寻求小型、能源节约型的交通工具。在那几十年里,丰田开始在美国市场上获得认可。突然之间,日本制造寻找到了一种相对独特的销售主张:这是一个小型的、能源节约型汽车的时代。
有趣的是,当丰田和现代的发展正蒸蒸日上时,它们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汽车的质量很好。丰田和现代的销售主张是:小型的、能源节约型的汽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将自己的销售主张转化为了高质量的小型汽车。韩国品牌进入美国汽车市场要更晚一些。当现代、大宇和一些其他韩国品牌初次进入美国时,他们走的也是日本的老路。韩国制造那时将价格低廉的交通运输工具作为自己的销售主张。
对全球市场充满憧憬的中国公司,如果能够学习那些成功推行全球化公司的经验,那么,他们往后的表现会更好。在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过程中,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新产品最初只能吸引那些入门级买家,从这种交易中来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以此为基础渐渐发展起来。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通常的价值主张就是便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消费者接受了这个品牌时,这个品牌的价值主张才会进一步发展。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世界已今非昔比,这也使中国品牌想要拓展国际业务变得愈发举步维艰。现在的汽车竞争更为激烈;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负面报道则加剧了消费者的戒心;经济危机还挑起了保护贸易论者的情感。
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让中国汽车制造能够更快地成长,全球汽车业的历史性结构调整正在进行,这将导致对原始设备制造商资产的重新分配或清算。现在,购买那些已经建立起经销网络、产品平台和相关零部件技术的公司和品牌,只需要花当初创建这些资产所需投资的一小部分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缩短全球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