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就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在京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中国工业报:陈主任,你说的新能源汽车问题,我觉得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问题,但是同时我们注意到:新能源汽车不管多大的公司,多小的企业都在做,好像“义和团运动”,在这样的运动里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有竞争力?我指的是在未来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方面。
陈清泰:总体来说,经过一段时间准备现在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突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在电动汽车上差距相对比较小,这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机会,这个机会如何把握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从国家范围考虑这个问题,光靠企业自身,即便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仍然很难真正发展起来,因为电动汽车从原则上讲,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也就是说,电动车或者是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特点是节能和环保。而节能、环保恰恰对于汽车生产者和消费者属于外部性问题,而对于厂家来说所面临的是重新研发。
另外汽车生产要有新投资,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是价格贵。为什么要生产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要买新能源汽车?这都是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是从国家长期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个只能是一场闹剧,轰轰烈烈之后自生自灭。企业有积极性,这是好的,但是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机会,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要从战略的角度制定政策,对整个产业加以引导。
中国工业报:现在汽车能源主要来自石油,如果做电动车,电就成了主要能源。从根源来看:石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污染,我们的电能能够通过什么手段获得?如果是烧煤、烧石油,从国家整体环保情况来说是不是得不偿失?
陈清泰:电能是各种各样一次能源转化成动力中最好的转换中介,几乎没有哪一个中介可以替代电。电能从哪里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用低谷电,比如在夜间充电,不仅给汽车增加了动力,而且对整个能源系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节能做法,这样就把低谷电充分利用。电的来源各式各样,包括核电、风电等,都是很好的获取手段。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百分之百地将低谷电运用起来,有人计算如果把低谷电全部用起来,对中国来讲养几千万辆车也没有问题。
中国工业报: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购买、消费、使用方面,陈主任对政府出台政策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清泰:政府出台的政策是组合拳,是综合性的。我为什么强调从战略上考虑呢?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外部性决定的,比如节能、环保。对中国来说,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就是提高中国能源的国家安全。因此必须从战略考虑,从政策措施来讲,我想到几点。
对传统能源效率标准通过国家有关规定大幅度提高。比如我们的燃油经济性指标,就应该有大幅度提高,只有大幅度地提高,才能让消费者会转向混合动力,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或者是油电混合动力车。对于插电式汽车的基础设施,政府应该帮助建立、生产。
还有,在初期对新能源车的研发提供政府资助,比如对动力电池、重要的控制系统、电机等,这些研发很重要。
再有,初期的示范性工程,初期的购车补贴,政府也应该支持。对购车者来说,他要算一个账,买这个车跑多少公里后与传统动力汽车的购置及使用成本打平,如果打平以后可以为购车者带来好处,在这个上面应该对消费者有吸引力,也就是说要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中国工业报:电动车发展在国外有许多推进方式,包括政府购买,给老百姓租用等,国外电动车推进发展的方式是否有一些适合中国的,我们政府有没有考虑学习和借鉴?
陈清泰: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可以借鉴,但是很难完全照搬。即便是在国内各个不同的城市也有各自的促进办法。像深圳,它有电动车生产、研发资源,又有电池的研发生产资源。另外他要建创新型城市,有可能在这方面先行一步,比如电动车的充电方式如何选择,是用停下来插电,还是换电池,还是其他,商业模式如何?
另外供电方面,供电系统如何参与。像这些东西都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探索。据说,重庆也愿意做一些探索。从国家的角度可以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如何更加适合国内做法,将来形成国内统一的做法。
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方面,国外的做法更有意义。比如研发的政府资助,基础设施的建设,燃油等,这些共性对中国来说应该借鉴过来,这对我们这方面的推进更好一些。
中国工业报:现在由于采用了直喷技术,传统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也很好,如何平衡发展传统技术和新能源车问题?
陈清泰:关于传统技术的继续跟踪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两者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必须做,再过十年、十五年甚至较长时间,传统汽车是不可能被淘汰的。即便是更长一点时间也是如此。因为对石油、汽油、成品油用的少了就可能降价,市场就会调整。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如此。老百姓买车的主打产品还是传统能源汽车,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放弃,必须紧紧跟踪,企业家们也会有理智的分析。现在是给我们新机会,在新能源汽车上提供什么机会呢?将来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方面提供了机会。反过来说在传统的汽车能源技术上要想赶超,我认为十年、二十年不太可能。
技术路线是国际老牌汽车公司定下来的,你再跟着他走,他搞欧三,你就跟着欧三,他搞欧四,你就跟着搞欧四,你没有能力先搞欧八把它搞下去,传统的技术上赶超不太可能。但是在新能源技术上我们经过努力也许有可能,但是我不能保险一定有可能。因为老牌大公司的实力我们无法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