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战略角度寻求对策
在宏观经济学家看来,科技进步是经济的外在变量,是一种使经济随之调整的外部随机力量。从微观经济角度看,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甚至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将科技称为第一生产力。因此,在考虑汽车产业的创新问题时,首先应当从宏观经济角度去寻找产业的定位,从微观经济角度去寻找突破口。
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是什么?回答可能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面向国际市场。这些都对,但目标是要量化的。比如在对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要占有多大的比例?在汽车这个产业链上,供产销各个部分分别承担多少比例?
什么叫自主的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定义是什么?在整个汽车市场的经济总量中,自主品牌要占有多大的比重?从产业链角度看,自主的汽车工业的核心是掌握可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链。那么,哪些核心技术是必须掌握的?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看,中国汽车产业必然是一个依托国内市场面向全球的产业。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在国家出口贸易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产业链是否支持这种地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实现竞合?
如果站在国民经济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将很容易找到实现目标必须通过的节点,并集中精力来克服困难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包括现在广受争议的大集团重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因此,要在研发方面有突破性发展,首先要明确研发的目的,这个研发项目在汽车工业这条产业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个研究项目的突破在战略上的意义是什么?其次,才是我们应该投入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力,构建完成任务的流程、确定时间的节点,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每个阶段性目标。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真正起步发展至今不到30年,而世界汽车工业已有百年历史,加上文革给国民在文化层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决定了我们立刻达到国际同等水平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看到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着厂家多、企业小、力量分散,且相互竞争激烈的问题。因此,现在的对策应当在民族经济的大旗下强调竞合,而不是竞争,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共性的问题。而在竞合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内线,一条是外线。
所谓内线,就是自主品牌之间的事物,因为自主品牌企业是构成独立自主的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坚,因此必须在解决生存难题的同时,实现做强。做强的核心是要让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方法可以通过扩大现在的产业联盟的范围,范围有两重含义,一个是点的含义,即在各个技术关键点展开横向联合;另一个伙伴的含义,要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上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在关系到产业独立性的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这其中,企业的合作意愿是根本,行业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的力量不可缺少,同时需要建立各个单项联盟运行的监督机制。
所谓外线,就是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眼光看待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问题,鼓励和推动所有跨国公司在华展开研发工作,借助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这一难得的动力,拉动全球技术向中国流动。这其中包括跨国公司参与中国车及具体总成、零部件的研发,也包括中国公司(尤其是合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全球产品的研发项目。合资企业获得的科研成果,政府要予以承认和认可,并给予奖励和鼓励,奖励和鼓励甚至应该包括税收优惠方面。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时候,应当鼓励企业使用外脑、鼓励引进人才,并给引进人才的单位以补贴,弥补我国汽车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动荡的情况下,慎重对待重组问题。首先,重组是必然的,小、散、乱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小、散、乱是充分竞争环境下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重组应当强调的是强并弱,而不是简单的大并小,这不仅是经济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法则——物竞天择。从目前全球重组的浪潮看,是小企业重组大企业,强企业兼并若企业,而不是销量大的兼并销量小的。强弱的区别在于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的强弱,强的企业去整合相对弱的企业。如保时捷控股大众,菲亚特兼并克莱斯勒……
如果一个长跑运动员在跑道上已经跑了一圈了,这时跑道的起点又出现一个新人,他以百米的速度急起直追,你可以说,他追赶的速度很快,但你能说他有足够的耐力坚持这种速度一直追下去吗?当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在车展上同时推出20~30款车的时候,你会说他强大吗?当你看到一个新兴企业的汽车销量猛增的时候,你能说他强大吗?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一个企业销量很大而利润很低,这个企业一下开发了很多产品意味着什么?一个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其整车销量快速增长是正常的、是初期的反映,但看企业要看的是长远的发展实力,而评价一个企业实力的标准绝不是销量,而是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报告》调查的结果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结论,我们企业在研发中,资金、设备都不缺,在内部强调创新多,而合作、协调却是弱项。从文化角度讲,这是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强调竞争多于合作的结果。从微观看,这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控制能力和内部的协调能力。
如果一个企业的汽车销量比较大,但其内部控制能力却值得怀疑,这样的企业如果再和另一个有类似问题、产品市场重叠的企业合并到一起会怎么样?的确,一开始看起来销量会增大,因为1+1=2,但这个企业是否面临着控制能力的崩盘?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会有投资人为这个合并注资吗?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当我们为今天的1+1=2而庆功的时候,明天出现了零和怎么办?谁为零和埋单?谁为零和承担责任?谁来解决零和导致的产业链断裂和由此产生的大量失业问题?这个零和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宏观经济要考虑的问题是,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实现经济规模的最大化。那么,产业应当考虑的是什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完成了一份非常好的、非常专业的调查报告,《报告》用数据专业而细致地诠释了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成就,同时其中暴露出来中国汽车产业深层次的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从战略的眼光去审视,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去思考、去定位,毕竟我国今年将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汽车制造大国。无论从整车销量还是从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讲,我们都应当用一种大国心态去思考问题,用大国的思维去定位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