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宇星
模糊搜索  
徐留平面临“大考”
2012-1-19 9:15:00     国际商报-汽车周刊    张宇星
关键词:徐留平,长安汽车,昌河汽车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昌河汽车员工罢工事件,其最新进展是经过长时间三方协商后,长安集团承诺对昌河汽车“七个不变”,特别是对于最关键的昌河铃木轿车生产资质也承诺不予改变,并免去在纠纷中有不当言论的长安系昌河高管。

虽然在相关报道中几乎“呼之欲出”,如有报道称:“目前,长安集团总裁邹文超、徐留平一行已经抵达景德镇”,而外界终未得见作为长安集团掌门人的徐留平在这一事件有怎样的作为。但是,一场“大考”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徐留平面前。

两年前的徐留平可谓风光无限, 2009年11月,长安集团实现了对哈飞、昌河的重组,之后获得CCTV年度经济人物。

春风得意的徐留平曾多次阐述这样的观点:政治经济与产业息息相关。媒体上也一再爆出相关信息,如:在一次公开的媒体交流会谈上,徐留平说,“从来都没有纯粹的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政治学决定了经济学。”。他还曾强调,“我的体会是,如果从政治经济层面去把握,再结合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你可能对于一系列问题就能抓得比较清楚。”

然而,当长安集团事业的发展壮大一旦联系上“罢工”这样敏感的字眼,谁是政治?谁是经济?徐留平也许真的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政治经济学”敏感,此次昌河汽车员工罢工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也与当年胡茂元参与处理宁波出租车群体事件、去年曾庆洪介入本田零部件事件所表现出成熟企业家的敏锐、智慧与果敢形成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间,长安集团对哈飞、昌河的整合非但并不顺利,而且还颇有“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态势。在这些真实的案例面前,徐留平的“政治经济学”也许依然还是纸上谈兵。

不仅局限在集团整合等内部事务上,徐留平和长安汽车的外界环境也存在问题,不知若以徐氏的“政治经济学”将如何作解。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去年3月8日,在重庆代表团按日程审议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当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的面,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毫不客气地说:“最近3年,汽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市场销售量都翻番,在这个心态下,企业老总就疯了,就直线思维,你去看,现在的国企老总老是说,‘十二五’规划内,车辆生产要翻番,现在是200多万辆,都在往500万辆走,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说到动情之处,黄市长甚至是捶桌而言。

黄奇帆还不留情面地指责:“企业老总如果飘飘然,以为自己变成省委书记、省长的座上宾,一昏了头,到处布局,同时开工,几乎就是两三百万辆的规模,他们过去20年也就搞了200万辆,今后5年就要突然增加200多万辆,都昏了头了。”他甚至警示:“我有心理预感,这些企业会把过去20年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本,在5年里付之东流,将来全部坏账,你信不信?”

尽管黄市长慷慨激昂的捶桌直言没有点名,而业界无不认同:“长安集团正是黄奇帆口中 ‘拥有几十个子公司但整合乏力’的大集团代表”,没有人不认为是在“直白警告长安汽车,谋霸业勿飘飘然”。

最后,通观此次昌河汽车员工罢工事件,还让笔者想起前面提到的一个企业家的观点。2009年9月,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洪在一个汽车论坛上表示,“国家鼓励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但不是单纯的重组。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在条件不成熟之下,对兼并重组蠢蠢欲动。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具有完全重组一个企业的能力,不管是一汽、二汽,还上汽、广汽,还是长安。”

曾庆洪还说,判断企业有没有重组兼并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进行兼并会1+1小于2,不是1+1大于2。所以企业要检讨重组能不能带来1+1大于2的效果。

愿谙熟“政治经济学”的徐留平顺利通过此次“大考” 

责任编辑:fs
首页   1 尾页
复制本网址,发给POPO/QQ/MSN好友共享】【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发表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请为这篇文章打分(5分为最好)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美图欣赏
12月轿车销量排行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