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环比锐减的销售与不断上涨的库存容量,已经成为厂家与经销商的心头大患。
转眼已过年中,国内车市却渐渐走入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节点。根据刚刚发布的7月份行业数据,国内汽车生产与销售再次下降,分别环比降低4.34%和6.7%。实际上这已经是连续第四个月环比持续性双降。在7月份似火的骄阳炙烤下,国内车市却在渐渐冷却。
产销双降的同时,企业库存也爬到了一个历史高点。根据中汽研中心数据,7月份乘用车库存周期由57天增长到60天,根据行业惯例,60天的周期表明库存已经达到警戒线上限,这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后市的担忧。
销售放缓、库存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国内车市价格战一触即发。记者在北京走访时发现,优惠促销几乎成为车市销售的主旋律。实际上不仅在北京,一位大型连锁汽车经销商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份开始,各地车市的降价幅度都日趋明显。每月环比锐减的销售与不断挤压的库存,已经成为厂家与经销商的心头大患。
通胀命门
让行业人士更感忧虑的是,不断上涨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或许将成为本轮车市由盛转衰的幕后推手。临近8月中旬,虽然7月份的CPI指数还未公布,但在记者采访的机构中,大多数预测7月份CPI将超过3%,甚至达到5%。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认为,7月份CPI涨幅可能达到5.1%,政策面上防通胀和过热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7月中下旬以来,受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多雨天气影响,蔬菜价格出现普遍回升。21种监测蔬菜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1.9%,其中葱、姜、蒜和叶类菜上涨明显。
只要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短期内不会回落,物价上涨就有坚固的基础,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商品加入涨价行列,致使CPI或将继续高位运行,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乏力的大背景下,出现“滞胀”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当所有生产、生活资料都在上涨时,汽车再次成为绝无仅有的价格大幅下降的惟一产品。随着通胀预期不断加大,各种关于央行将再次加息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旦加息将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并加大汽车企业的资金缺口,最终影响汽车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汽车业这种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言,将成为不可承受的打击。
不论是生产、采购还是融资成本,涵盖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成本增加的趋势。但令车企负责人坐立不安的是,各类成本上涨的同时,汽车价格却在近两个月出现大跌。
事实上,除了极个别产品,你现在已经很难从市场上找到不降价的车型。即使是曾经被视为价格标杆的丰田、本田等车型,也在近期出现价格大幅让利。送购置税、送保险甚至直接降价的促销横幅在北京亚运村车市比比皆是。虽然从降价到零利率等招数都用上了,但寥寥无几的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观望情绪依然浓厚。
对国内汽车消费者而言,从2000年至今的汽车社会,也可以视为一个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10年,汽车价格以每年平均10%的速率下降。这也让消费者形成了“车价会降”的惯性思维。即使在葱、姜、蒜、猪肉不断涨价的今天,大多数消费者依然执着地认为:车价还有降低的空间。但对车企来说就形成了两难的难题,一方面是必须极力平息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业内人士预期,在近期一段时间内,国内汽车业都难走出这个成本增加同时却必须降低价格的通胀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