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自主品牌为何对召回遮遮掩掩呢?“主要还是自主品牌发展不成熟,品牌美誉度不够。一旦召回,会加深消费者对其质量差的误解,影响销售。”一位厂家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自主品牌召回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很小的问题,比如更换胶垫、更换点烟器等,只是品牌形象等各方面都太弱,秘密召回也是一种无奈,厂家担心影响品牌形象,只有低调处理,尽量缩小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自主品牌不够自信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小部分专家表示,合资品牌之所以敢公开宣传召回,有的不排除是“作秀”的可能,“任何一次召回的公开,都比广告效果来得好。而合资品牌凭借多年的品牌知名度和较强的品牌力,并不担心流失消费者,即便召回也照样有人买。”
NO.2缺乏强有力的监管
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召回之所以不够完善,是因为中国缺乏有效的召回监督机制和机构。专家表示,虽然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召回案例较多,但也是迫于海外市场召回的压力而进行的,绝大部分召回并非是从中国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见到中国的一些合资企业经常在澄清召回事件时会这样表示,“此次召回仅限海外市场,中国市场没有涉及。”
知名汽车营销专家向寒松举例说,美国的召回之所以做得很完美,是因为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和保险行业协会共同监管,一旦车辆发生事故,就会上网,而同样的事故达到一定次数时,相关部门就会对汽车厂家发出警告或要求其召回,否则将严惩不贷。
反观中国的汽车召回,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标准和处罚措施,中国消费者只有将希望寄托于厂家的良心发现,而这往往是不靠谱的。据了解,中国目前仅依据《汽车缺陷产品召回规定》这一部门规章约束相关汽车企业,而此约束力远小于海外,所以不少企业不愿在中国召回相关产品。而处罚方面也是力度不够。我国对实施汽车强制召回厂家的罚款额度为每次1500元,最高处罚不过3万元,甚至不足一辆整车的销售利润。
据了解,《汽车缺陷产品召回规定》即将由部门规章升格为行政法规或法律。今年4月,《规定》已经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目前已经在修订中,其中一些条款将进一步完善,表达也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规定》也将在年内颁布。
●后记:给自主品牌一点时间
中国人都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因为机械产品的缺陷而召回,相信消费者也可以了解。然而,对于召回遮遮掩掩、秘而不宣,消费者就很难理解了,甚至容易加深误解。对此,我们除了呼吁厂家主动召回之外,也的确需要给自主品牌一点时间,毕竟大多数自主汽车品牌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正处于青涩的青少年期,品牌力弱、发展不成熟也是目前饱受诟病的焦点。当未来自主品牌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导时,也必然会是汽车召回从“地下”转为“地上”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