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随着微型车的不断降价、摩托车在农村的普及,从2000年开始,农用车产销量就开始逐年下滑,2004年车辆管理机构的更换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作为将年产值不过百万元的高唐县工具厂带入全国农用车排名第一的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并不缺少战略眼光,早在2002年,时风集团就尝试进入商用车领域。
正是这一年,时风获摩根士丹利3000万美元风险投资。但刘义发似乎并未因获得风投而加大扩张力度,同年与烟台汽车厂及第二年与中国重汽合作均因对方要价过高而告吹。直到2004年时风集团成立商用车公司,同年10月终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具备商用车生产资质,时风集团才大张旗鼓的进入商用车领域。
从农用车到商用车再到乘用车,刘义发、刘成强父子的造车梦并不出乎众人的意料,背后更有越高端利润越丰厚的现实考虑。
据时风集团内部核算,一块电瓶成本接近300元,10块电瓶的电动车电力部分成本达3000元,一台柴油发动机不过2000余元,其他配件变动不大,农用车的售价不会超过1.5万元,而8块电瓶的电动车则基本售价就是2.58万元,净利润至少增加了近万元。
时风集团内部人士介绍,在2006年规划商用车产销量的同时,时风内部已下决心“5年内进入经济型轿车领域”。
财务数据也可一窥端倪。2002年,时风集团产销112万辆农用车,销售收入68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已达到182.7亿元。业绩年年增长背后,难掩主营产品利润日益趋薄的苦衷。
此时时风集团已形成年产农用汽车110万辆、拖拉机30万台、轮胎880万套、联合收割机5000台、电动汽车2万辆、发动机120万台的生产能力,同时年生产4亿度电力,但庞大的产品线中销售利润的一半来自轮胎业务。
2003年,时风集团与双星集团合作生产农用汽车轮胎。当年建成年产30万套农业胎和400万套轻型载重轮胎的工厂,其后又开发了工程机械轮胎产品,2005年建成轮胎公司第二工厂,并于当年达产,生产轻型载重胎140万套,中型载重胎60万套,工程胎10万套;2006年建成了年产3万条巨型工程胎的生产线,客户包括淡水河谷、卡特彼勒等矿业、工程巨头。2007年年初,时风集团又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10000条子午胎项目,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子午工程胎项目。
农用车利润日渐萎缩,同时商用车尴尬的处境,使时风集团意识到,必须尽快进入乘用车领域,电动车则成为时风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时风没有退路
但似乎冥冥中有一种宿命的力量,使在电动车项目上看似操之过急的时风集团似乎又在重蹈轻卡的覆辙。但刘义发并不认输,他曾说,时风集团发展初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后来不是也发展到全国第一,现在的电动车又像当年一样。
从外界看,时风集团的宿命也许并非必然。时风集团如果在车型设计上更多投入一点而不是模仿奇瑞QQ的话,是否就会避免“山寨”的恶名?同时,让消费者和外界多一份同情和鼓励,而不是嘲讽与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