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时风开发的电动车经设在重庆的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试验检测,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规定;同年3月10日,时风电动车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
据介绍,今年5月时风集团《年产15万辆电动乘用车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年产15万辆电动乘用车生产项目申请报告》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跨类核准批复,而时风集团随后更提出“建设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宏大构想——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辆电动车项目,打造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
根据时风集团的电动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将形成年产5万辆的生产能力(4.5万辆铅酸电池、0.5万辆锂电池);2011年达到年产10万辆的生产能力(9万辆铅酸电池、1万辆锂电池);2013年达到年产15万辆的生产能力(12万辆铅酸电池、3万辆锂电池)。今年5万辆的扩产计划将投资1亿元。
但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管理政策上的规定令时风集团不得不放慢急行军的脚步。按照今年6月17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规定,时风电动汽车恐怕只能属于起步期产品,或者介于发展期产品阶段,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且要“对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原本欲借电动汽车实现从农用车向乘用车转型的时风集团不得不戛然止步。山东举办全运会前,刘成强对前来采访的媒体透露,“电动车只生产了5000台就不敢生产了。因为目前没有依据对其进行挂牌,制约了消费需求。而如果放开干,一年就能生产4万台。”
而10月以后,时风电动车仿奇瑞QQ的外形更被媒体冠以“山寨车”恶名,饱受“炮轰”,令其前景更加暗淡。
宿命的转型噩梦
时风集团已不是第一次遭遇转型的尴尬。
2004年获得商用车生产资质后,时风集团曾提出雄心勃勃的轻卡规划,计划将轻卡年产销量达到8万辆,进入全国一线阵营,实现从农用车向汽车企业的华丽转身。当时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时风甚至将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及一半的人力装入商用车公司。
但事与愿违,直到2008年,时风集团的轻卡产量一直徘徊在5000辆左右,2006年销量7577辆,2007年销售5529辆,三轮车依然是其主打产品,近几年一直稳定在80万辆左右。
2002年产销已达到112万辆农用车的时风集团占据当时全国农用车销量的半壁江山,成为农用车老大。但2004年的政策变局让农用车行业一夜间百花凋零。这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农用车管理由农业部门转由公安部门管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用车的成本每年陡然增加两三千元。
这一年,国内不少农用车巨头像山东双力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时风也不例外,许多经销点一年的销量甚至不如往年一个月的销量,时风深切感受到只拥有单一产品的切肤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