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众格局下的高速发展
相信有很多人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则轿车产品的电视广告——老父亲最忠实的伙伴是一匹老黄马,儿子最忠实的伙伴则是一辆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时的桑塔纳已经开始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老百姓也能拥有自己的轿车了!作为最早在中国生产轿车的合资企业之一,上海大众率先让一部分中国人了解并拥有了私人轿车,继桑塔纳之后,捷达的投产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社会轿车私人化的进程。
拥有上海、长春两大合资企业,产品涵盖A、B、C级车型,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开始形成——上世纪90年代,大众汽车在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83到1991年的8年间,大众汽车在华生产的车型只有桑塔纳和奥迪100两款,而从1992年7月捷达下线开始,到2001年宝来和POLO的推出,9年间大众汽车在华追加投放的新车型便有6款,其中包括了中高档轿车帕萨特和豪华轿车奥迪A6。值得一提的是,宝来和帕萨特的导入,将大众汽车PQ34和PQ45两大技术平台也带进了中国,基于这两个平台的原型车和本土化改款车型,随后也成为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主力产品。在车型丰富的同时,大众汽车在华的产销量也呈几何型增长——1992年,第10万辆桑塔纳下线;1998年,第100万辆桑塔纳下线;2000年,大众在华累计生产轿车突破200万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进原型车进行国产,不如让本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土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车型研发。大众汽车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本土化研发的国际汽车厂商,1997年,上海大众率先成立汽车研发中心与试车场。最初研发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即本土化改进),以适应中国市场,桑塔纳2000、3000,帕萨特领驭,都是经由上海大众汽车研发中心二次开发,并被本土市场广泛接受。2008年,由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自主研发的LAVIDA朗逸和新宝来,也已投放市场。
从1978年到1991年,大众汽车在中国艰难“拓荒”,最终完成了南北大众的布局。1991年至2001年,中国对汽车与日剧增的需求和人们不断提升的购买力,促成了大众汽车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发展的20多年中,大众汽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生产政府用车到生产百姓用车的转变,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保有量第一的汽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