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这辆SLK 350依然是我暂时的座驾。稍后,它的位置会被最新登场的宝马Z4所取代。趁着天气晴好,我把它的硬顶收进了行李厢。如果只是心平气和地驾驶,外界环境的噪音会完全压制住M272 E35发动机,但只需稍微施力,这一形势就会完全改变,和它在S 350上的表现判若两人。几十公里之后,路面温度化作灼热的气流涌入车内,这大概是北京不太适合开敞篷车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是在冬季,SLK特有的头颈暖气系统足以应对一般的低温环境,这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值得炫耀的配置,至少它的另外两个对手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Z4同样有修长的车鼻,车头部分的设计总让人联想起凶悍的鲨鱼。比起上一代E85车型的拘束,新车型E89使用了更加夸张的线条勾勒出犀利的边缘,各种圆角以及复杂的曲面所构成的车身更注重比例的分配,看上去也更有力量感。相比SLK的举止,Z4显得精力旺盛并且极具攻击性。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设计,一些人会觉得新Z4过于张扬。
这辆车虽然不是我们最想要的白色,但蓝色同样是能够代表Z4个性的一个颜色。从SLK的驾驶舱转移到Z4的驾驶舱,你会有一些惊讶。因为Z4看上去比SLK更像一辆奔驰,这当然是说前者的用料铺陈,大面积使用的NAPPA真皮、实木以及被渲染得有些神化了的alcantara面料,铝材装饰则显得很有节制并且恰到好处。即便对浅色内饰并不买账,但新Z4所采用的黑白色调组合还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也许它日后不那么容易打理,随便有点儿什么都会在白色皮革上留下痕迹。除了空调系统的操作开关之外,其它功能键也都和别的宝马车型大同小异。
按照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新一代的Z4车型将不会推出高性能的M版本,这也意味着眼前的Z4 sDrive 35i将成为它的终极版本。因此,它完全有理由承担起更多的期待。我想仔细体会这辆宝马的美妙之处,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急于催动它拼命向前。或许是SLK太在乎排气系统的表现,当你钻进封闭着的Z4的时候,你会觉得宝马过于安静。一切都在Normal状态下,它的转向甚至比7系轿车表现得还要轻柔。宝马的意图非常明确,不但要让Z4成为富有驾驶乐趣的速度机器,同时还要让它变得更加易于日常驾驶,这样一款Roadster才更有价值。
要是你的面前有一条海滨公路,并且景色秀丽,那么你一定找不到什么理由不打开敞篷车的车顶——为什么不呢?可现在的情况是午后4点的北京,尽管不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但积蓄了差不多一整天的热量还是轻易地让车外的气温超过40度。空调系统还不足以和自然的力量抗衡,不过我还是选择打开Z4的车顶,20秒钟之内,它就能变成最漂亮的样子。奔驰的可折叠硬顶需要更长的一些时间去完成一次开合动作,整个过程大概要22秒。除了太阳镜之外,你不需要太多其它的装备,任何一顶帽子都会显得有些多余,风轻轻地抚弄着你的头发,一种久违了的感觉。这时的Z4才是它的本来面目,即便不是很快的车速,但来自那台6缸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热辣就已经足够催情了。同时你也会发现,那个轻质铝壳的隔音效果如此出色。
似乎只有奥迪还在坚守可折叠软顶,这是设计师和英国人的最爱,他们认为只有软顶才最符合一辆Roadster的气质。当然,英国人大概也会认为,作为传统Roadster不能有太多的电子设备,最好连喷油嘴也被传统的化油器取代。我们的奥迪TT R正等在楼下,即便是在昏暗的地下停车场,惹火的红色车身也能被一眼发现。虽然大嘴设计让这一代的TT R更加凶悍,但相比另外两个对手,它的外表仍旧是最具亲和力的一个。没有夸张的“长鼻子”,整个车身比例看上去也更正常一些,浑圆的形体就像一个浸满了墨汁的毛笔字,非常可爱,许多年轻姑娘也正是冲着这个才迷上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