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确定在中国生产的奥迪,需要做大量的适应性试验,因为这款车一开始就定位于中国市场。吴兴宇经理介绍说:“从开始加长设计一直到在中国投放,这中间的试验是在德国和中国交叉进行的。德国是在初期研发阶段做得非常多,我们主要做的是整车适应性和一些零部件的认可试验。例如,将大连生产的发动机拿到德国去,装在车上、在台架上、在不同的路况下进行各种试验;之后,还有运到中国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在中国做的试验都有奥迪的工程师全程参与,甚至在黑河的试车路线都要与奥迪的工程师一同来定,一汽-大众的试车员冬追冰雪夏逐日,西浴风沙东沐雨,德国的工程师也一步不离紧随试验车。吴兴宇说:“我们从产品诞生、产品生产、质量保证和德国都是同步的,标准都是统一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同理念’,这样才能保证‘同一地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
一汽-大众奥迪品牌来到中国已经20年了,伴随着奥迪产品的步步升级,国产化率的逐步提高,奥迪在一汽-大众做的试验科目也在不断增加,从最初大量试验须到德国去做,到现在大量试验可直接在一汽-大众完成。吴经理介绍说:“认可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越来越多了,包括材料认可、性能、试验的认可,都在一汽-大众直接完成。包括刚才我举的例子,整车性能、发动机匹配、零件耐久试验、材料的验证,这方面我们做得也越来越完善。 而且,中德双方共同草拟开发技术文件,我们坐下来一块讨论未来产品的信息。比如说车身的开发,加长车身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必须双方共同来做。从最初的产品规划到最后的整车下线,这里面凝结着中德双方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一汽-大众才真正了解中国用户对车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汽-大众很多零件的试验、开发和认证工作已经可以得到奥迪的等效认可了,这是一汽-大众开发和试验能力日益提高的又一佐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奥迪在中国的成功在于奥迪的官车情结,这有一定道理。但当你深究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服务全过程的时候,又有几家能和奥迪的认真态度相比?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种严谨的态度,恐怕难以全面达到官车的要求。这应了前国足主教练米卢的一句铭言:“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