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跳代发展——比亚迪
比亚迪多款车型被指与丰田车型极为相似, 另外也不在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上进行研发。比亚迪F3、F6 、F0、F5、M6分别被指与丰田花冠、凯美瑞、AYGO、 卡罗拉、普瑞维亚车型高度相似。F3自上市便被诟病抄袭花冠, 内饰、外形与花冠车型相似度高达80%。F6更是直接打着“ 凯凯定律”的旗号进行营销。
比亚迪宣称不会投资传统变速箱技术, 也不会在发动机上进行研发,而是直接购买口碑、 性能良好的东安三菱发动机使用。F3使用了三菱的4G18发动机 ,F6的2.4L车型则装配三菱的4G69发动机, 以及三菱原装进口的手自一体变速箱。
放弃传统汽车的研发,直接一步跨越到电动汽车阶段。 比亚迪自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以来,就开始研发电动汽车技术。 通过数千名工程师5年多的技术积累,搭载了全球最先进的DM双模 系统的F3DM双模电动车 已于2008年12月15日上市。目前掌握双模技术的只有通用、 丰田等少数几家,但通用、丰田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只能行驶25公 里,而比亚迪DM电动汽车却能行驶100公里。比亚迪DM的电动 系统由其自行研发的铁电池供能, 比亚迪的铁电池技术已在国内外申请700多项专利。
另外,比亚迪DM还突破了反复充电、 家用插座充电两大技术难关。2009年,比亚迪将推出5款新车, 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其中,F6DM外形配置基本和F6一致, 但为DM双模系统驱动汽车。E6是自主研发的一款纯电动cros sover,兼容了SUV和MPV的设计理念, 并具备续驶里程长、环保、节能、安全、动力性能强劲等特征。
比亚迪的崛起依赖于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逆向开发, 并利用其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及产业链整合开拓新能源汽车领域。 比亚迪制定的是“大电池小内燃机”的发展路线, 在推进燃油车发展的同时,推进双模电动汽车的商业化, 最终实现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 比亚迪走了逆向研发的捷径, 研究和模仿世界先进车型的结构及性能,并规避法律上的风险; 同时强大的制造基础又保证了成本、质量上的竞争力。
比亚迪有100多人组成的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 负责专利研究和企业专利保护。 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研发能力十分强大, 而电池技术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混合动力汽车是否能够进入量产和实 际行驶阶段。比亚迪整合了电动汽车的上游产业链, 掌握了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制高点,加速电动汽车的商业化步伐。
2008年10月,比亚迪以近2亿元收购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 中纬,由此获得了电机驱动系统最核心功能模块IGBT的制造能力 ,制造成本仅为之前进口价格的1/10。
比亚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赢得了追赶国外汽车巨头的时间和空 间。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逆向研发, 为比亚迪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了发展的时间。 正向研发最少也要花费四年左右的时间;逆向研发不但研发时间短, 而且市场风险低,利润回报周期短。 国外汽车巨头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技术上遥遥领先, 中国企业想要赶超,难度很大。对中国汽车行业而言, 变速箱研发是一个瓶颈,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较艰难, 而且代价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