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研究公司环球透视(IHS)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工厂生产的商品价值约1.6万亿美元,美国为1.7万亿美元,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处于赶超美国的边缘。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2009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19.9%,而中国占18.6%;并预计美国将在2011年把在制造业产出方面的头号地位让给中国。
然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光环背后,却隐含着沉重的课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外向型经济比重过高、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比重过低等等:这一切都在困扰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缺乏自有技术,是制约我们未来发展最大的瓶颈。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二十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
由此,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产业分工有条“U”形曲线,一端是高利润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润的品牌、销售和服务,中间是低利润的加工生产。中国欲摆脱长期停留在“U”型曲线的中间段,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用“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二要用自主品牌为“中国创造”贴金,通过品牌附加值赚取更多的利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能否续写辉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规划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在该草案中,“着力增强创新能力”被作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实体必然需要一群具有创新梦想并能付诸实践的创新型企业来支撑。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的差距,从本质上讲是企业文化上的差距,中国要在自主品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就需要一批在战略意识和市场创新能力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企业。
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搏的中国汽车工业,有着与中国经济同样的境遇。一边是2009年产销突破1360万辆,跃升世界汽车大国行列的蓬勃发展势头;一边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不高,导致的海外市场拓展频频失利、国内消费者不认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尴尬局面。中国汽车人明白,“调结构,转方式”同样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困境的症结所在,自主创新则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诸多自主品牌企业纷纷发布节能环保新品,展示了其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