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信部公布《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后,市场走过了从质疑到装不知道,再到普遍执行的过程,全社会对此的认可程度日益提高。
4月6日本报再次走访了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样车都贴上了统一的油耗标示,而且在所有的车中,欧系车执行得最好。个别丰田车没有贴出标示,现代车几乎没有贴标,自主品牌没有贴出标示的是那些比较边缘化的产品,而自主品牌的主力产品(如长城、吉利、江淮等)品牌的全系列产品均贴上了油耗标示。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部部长郭勇说,现在基本上都贴上(油耗标示)了,执行得比较好。
对于“工信部的规定为何执行得这么好?”有经销商回答说:“不贴标不给上牌。”显然,法规的强制力对于规定的执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为什么一些自主品牌的小排量车反而没有贴标?”市场管理人员和其他经销商的说法基本一致——油耗标示每家都有,一般工信部测的油耗比原来标的低,都愿意贴出来,否则就不愿贴出来。而没有贴出标示的经销商则说:“(燃料消耗量)标示都有,贴到玻璃上不好擦,上牌验车的时候,玻璃不干净不给验。所以没贴,但如果谁想看,就给他拿出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厂家似乎忽视了自家的网站,目前奥迪、宝马全系产品,以及部分进口车产品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油耗标示,多数厂家并没有将油耗标示上网公布。目前,工信部公布的产品油耗标示,是按照国标的产品型号发布的,而厂家在市场上的产品名称与工信部的型号对不上。例如:FV7160CiFE,这是捷达车的一款产品,但在市场上的名称就不知道叫什么了。厂家通常喜欢用豪华型、时尚型等说法,而这等于是产品上户口用一个“大名”,而上市则用自家定的“小名”。企业当然有权给自己的产品命名,但如果因为两种名称给消费者获取信息带来了麻烦,或者给政府机构执法带来了困难,那就应当改正,让“大名”、“小名”统一起来,消除获取信息上的障碍。对厂家官方网站的油耗标示,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在现实执行《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中,似乎出现了一点过头的现象,如一些进口车也贴上了统一的标示。对此,进口车的经销商却说:“有人(消费者)要看就贴呗,花钱买一个不就行了。其实,真花钱买这个车的,已经不关心油耗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什么都能买,油耗标示的公信力何在?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