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正在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根据国内市场运行情况对定价机制细则做出调整。”3月19日,在由金银岛网交所举办的“2010年中国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姜鑫民说。
发改委对定价机制的评估显示,过去一年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明显加快,成品油市场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1月1日至今,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8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3次下调,价格调整频率之高为历年之最。
与此同时,囤油套利、政府市场均衡任务繁重、油价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等问题也显现出来。“政府部门是价格市场化的积极推动者,但需要平衡的利益主体太多。石 油产业具有竞争性、基础性的双重属性,近中期内价格完全放开并不现实。市场化是价格改革的方向,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则是我们的改革路线。”姜鑫民说,“个 人认为,成品油完全市场化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待市场主体相对多元化、竞争比较充分,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便水到渠成。”
机制透明引发囤油套利
“‘4%+22天’的定价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但囤油套利的行为也随之放大。”姜鑫民说。
一旦涨价预期出现,社会贸易商即低进高抛成品油资源。当贸易商大量购入资源时,炼厂资源供不应求;反之当贸易商大量抛售时,炼厂则会出现大范围憋罐。
“社会经营单位成为成品油消费的第二个窗口。2009年社会成品油库容规模占全国库容的45%,具备一定的市场操纵能力。”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高级工程师丁少恒说。
“只要有市场存在,投机便不可避免。”姜鑫民说,对于投机,国家完全可以去监管和控制,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测算油品被囤积数量多少,采取价格手段调节资源 供应。如果资源被大量囤积,发改委可以选择不调价,促使资源投向市场。但是这一监督过程将带来管理成本的大幅提高,谁来监管、如何监管都是需要研究的问 题。”
正因为投机行为的出现,调整价格规则的呼声频频出现。
姜鑫民告诉记者,在调价期限上,存在截然相反的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调价期限过长,调价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建议缩短为10个工作日;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持22天不变,或适当延长期限。
至于“4%+22天”中的4%,姜鑫民表示,“‘4%’这一变化幅度是根据历史数据测算而来。通过分析历史上油价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将4%选为调整的临界值。如果变动太大,那么油价的调整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炼厂产能扩大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总体有利于石油石化发展,保证了炼厂利润。国内油价盯住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并与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就能保证炼厂利润。定价机制改革之前,炼厂的日子不好过。”姜鑫民说。
在保证炼油利润的基础上,国内炼油能力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提供的数据,2009年国内新增3700万吨/年一次加工能力,是2008年新增能力的2倍。
与此同时,新机制实施一年来,特别是在石油资源宽松的环境下,民营石油企业的日子明显好转起来。地炼2009全年平均开工率达到40%以上。2009年全年地炼原料加工量同比增长32%;汽柴油产量1840万吨,同比增加54%以上。
“在新机制实施之前,市场资源紧张,多数地炼开工率严重不足,只有选择代加工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过去的一年,地炼和社会经营单位的经营状况出现好转。”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马莉告诉记者。
不过,油源问题在当前的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暂时被掩藏起来,如果市场重回紧张的局面,地炼可能仍将面临无油可炼的困境。“油源问题,单靠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就能解决么?”马莉说。
有能力应对高油价
新的定价机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每桶高于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者少提。
定价机制明确国际油价每桶80-130美元和130美元以上两种管制情况。但是,上述价格政策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细节。
两种管制情况下油价的调整频率、调整依据等都无详细规定。每桶130美元以上时国内油价“不提”或“少提”如何区别、价格调整周期和标准等都未予以明确。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而减少供应、并因此导致“油荒”?《办法》并未给出解答。
姜鑫民说:“当前国际油价仍然维持在80美元/桶左右,我们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上述区间内的政策我们正在抓紧研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应对油价波 动的能力在提升,即便国际油价到了80美元/桶以上,我们仍可从容应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制定根本目的在于使生产和消费均衡,如果油价到达130美元/桶 的高位,政府必将给中石油、中石化以适当补贴。”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