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维权路 是缺乏标准监管还是厂家道德的沦丧
还是回到文中开始例举的案例,陈建新先生的维权路并不平坦。陈建新在2007年3月和4月两次赶到北京现代集团总部寻求解释,但时间一拖就是两年多,他还是没能拿到对事故的任何书面鉴定。厂家的态度令人费解。而后来陈先生发现,厂家鉴定过的事故车不翼而飞。
是什么原因让厂家竟然如此无视消费者的权益?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庭长王范武:“我们这几年,审理了十几件,就是近年,十几件这方面的案件,几乎没有一个案件,从技术鉴定这个角度来讲,作出一个判断。”事实上,在类似的案件上消费者胜诉的几率并不大。北京汽车律师网蒋苏华道出了各种原因:他认为这类案件的重点在于,事故发生时的条件是否达到特定的安全气囊打开条件,对于安全气囊打开的条件,目前我国并无统一的标准,加上各厂家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遇到事故的时候厂家可以“自圆其说、自证其说”,这也是厂家们惯用的抗辩手段。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有三项车辆安全气囊部件推荐性国家标准,消费者购买的车辆安全气囊是否经过了安全气囊模块试验和气体发生器总成等试验,成为车辆安全气囊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不过,这三项推荐性的国家标准仅为实验标准,并不能作为企业生产制造车辆的标准以及发生事故碰撞的鉴定标准。
正是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统一标准的出台,使得一些厂商有恃无恐,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坐视不理。而如此行为,与他们经常宣传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却背道而驰。如果厂商仅仅为了宣传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品质,把安全仅仅作为一个商业的噱头,那么这种视生命如儿戏的行为是可耻的。对于受害消费者所提出的质量问题,厂商更是应该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加强产品质量的监控,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有恃无恐的用“撞击角度不对、碰撞位置不准或者碰撞力度不够”等借口来搪塞消费者的行为显然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试问,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如何能够让老百姓去相信它的产品质量呢?
翻开2009年国内汽车销量排行榜,那些“成绩优异”、月销量过万的账面数据也许是厂商们经常拿来炫耀的“资本”,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受害消费者的血与泪。追求利润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目标,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如果对利润的追求是建立在一种对产品质量和对车辆安全性的轻视基础上,那么,试问那些厂商,你们在享受数钱的“喜悦”时,是否会为那些受害的消费者而感到一丝的愧疚呢?
编辑点评:我国的汽车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突破了一千三百万辆,成为了世界汽车产销的第一大国。在这些辉煌的成绩背后,更应该看到我们汽车工业在其他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不仅应该在数量上取得超越,在质上也应该有所提升。早在1984年美国就将安全气囊纳入法规,制定了《联邦汽车安全标准》,对包括安全气囊在内的汽车安全部件进行规范,欧洲、日本也都有相应的法规进行严格的汽车安全监管。在此我们也强烈的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标准,这样汽车行业才能更加规范,而消费者在遇到事故时也会有法可依。我们更加呼吁相关生产企业,重视产品质量,重视消费者的生命权益。作消费者信得过的企业。
温馨提示
使用和保养安全气囊三大注意
一位多年从事汽车安全技术的工程师介绍安全气囊的使用和保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任何情况下,汽车行驶时都要系上安全带,他表示安全带在车祸时救人命能起到六成以上的作用,安全气囊只是在系上安全带基础上的一个辅助的作用。尤其要纠正的是,很多车主想当然地认为有了安全气囊就万事大吉,就不用再系安全带了,但事实上一旦发生正面碰撞很容易发生安全气囊伤人的事件。二是安全气囊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膨胀释放出气体,里面有一些类似火药雷管的危险物质,像气囊零件的运输都要多加小心,所以不能强烈砸或撞击气囊处,尤其是气囊的敏感部位,因为这可能造成内部电路回路,发生危险。三是如果有身高不足140CM的儿童在车里,一定不要让他们坐在副驾驶位置,因为安全气囊在喷出的时候可能正好撞击到了他们的头部,应该给他们选装安全座椅,坐在后排相对安全些。如果有条件的车子,可以在儿童乘坐之前手动关闭此位置的安全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