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从“奥林匹克计划”开始
2005年,范安德博士临危受命来到中国,出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正是这位睿智的德国人,在继任短短三个月后便对大众在华制定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当年10月,决定着大众汽车在华发展方向的“奥林匹克”业务重组计划正式启动。
这项计划包括:未来三年引进10至12个新车型;2008年之前降低成本40%;大力推进产品国产化和管理团队本地化;在生产、研发等领域推动跨合资企业间的合作;停止整车产能领域的投资;为国内配套厂提供10亿欧元的出口订单;加大南北大众产品的区分和差异化;积极支持合资企业生产自有品牌产品;进一步完善销售体系和评估系统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之所以用“奥林匹克”的名义命名这一业务重组计划,大众汽车一方面希望能借助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这一契机,在中国提升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以奥林匹克精神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更快更好地达成既定目标。
在“奥林匹克计划”中,最重要的便是“到2008年,降低成本40%”一项。范安德说:“大众中国专门设了一个协调产品技术的董事,为了提高零部件国产化力度。今后两年要推进在国内进行零部件检测、认证。在中国价格下降是一个趋势,大幅度降低成本正是适应这个趋势。”
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中心实验室作出了巨大贡献。成立于2005年6月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心实验室,是大众汽车集团在海外的第三家产品认证机构,将大众汽车在华合资企业的检验中心与德国总部的检验中心紧密相联,对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加快国产化进程和加大本土化采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间实验室目前负责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以及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供应商的零部件的检验与技术认证。随着这间实验室的建立,大众汽车在华零部件供应商不必再花工夫给德国实验室提供德文报告,实现了零部件厂商与检验机构的无障碍沟通,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缩短了检验周期,从而实现了成本降低。
此外, 大众汽车于2007年启动了“中国供应商质量能力提高计划”,以培训、审核、第三方协助和复审等手段,大众汽车针对目前供应商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流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实施。通过这个质量提升计划,大众汽车在华的配套供应商以尽量少的成本投入实现了最大化的质量提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