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拓宽和新建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汽车数量增长的速度——这是几乎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共同的感受。2007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字,我国轿车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分别为638.11万辆和629.75万辆;而在30年前,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阴影的中国,轿车年产量仅为5000辆。在轿车年产量接近1300多倍增长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财富效应的持续释放,更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振兴从上海大众开始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家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已超过10亿的人口,会随之带来各类诸如粮食和能源的供给问题。只有在中国农业和工业低下的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才能解决。为此,中国需要来自外部的援助——尤其是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
由于汽车工业为其他许多现代化国民经济行业的核心,所以中国政府特别坚定的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在当时,上海拖汽总公司是全国唯一生产轿车的工厂,生产的上海牌轿车年产量仅为每年的3000-5000辆。于是,中国政府计划在上海将汽车工业扩建成重点产业。197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形式,通过与一家国外汽车公司一起共同投资并共同管理,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也正是这个重大的决定,给上海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真正的希望。
接下来,中国工业界的老一辈领导开始了与国际几大汽车巨头的接触,寻求合作伙伴。1978年底,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到德国斯图加特拜访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总部。在斯图加特的街道上,他看到的不是满街的奔驰汽车,而是数不清的大众汽车甲壳虫和高尔夫。于是,周部长立刻决定率领代表团坐火车奔赴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狼堡。在狼堡,周部长见到了大众汽车负责销售的董事维尔纳•P•史密特博士。从这一刻起,中国政府和大众汽车长达30年的合作渐渐拉开了序幕。
据当年的亲历者回忆,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先后与多家全球知名汽车厂商进行了谈判。然而谈判进展并不顺利:这些公司有的并不看好中国市场前景,只希望与中国合资生产零部件,还没有打算在中国建设现代化轿车厂,甚至有的公司只想把落后的技术转让给中国。在众多汽车厂商中,大众汽车是唯一一个对中国产生肯定信号并同意现金投入和技术转让的这两个合作条件的企业。在初次接洽之后,大众汽车与中方的商谈是顺利的,很快双方就车型引进、生产规模等合作细节达成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