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65%、汽车用钢材上涨约70%、石油价格再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并保持高位运行、橡胶价格在中国强劲需求的拉动下继续高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汽车上游产业产品涨价的消息不绝于耳。那么,汽车产业能否顶住和消化上游的涨价压力,保持现有汽车价格水平,甚至继续降价,已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据悉,今年钢材价格猛增,不仅车身覆盖件的价格,连螺丝、螺母这样的标准件价格也一路看涨,更不用说轴承等关键部件的价格了;在综合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油价已经真正突破了100美元,并保持在9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有车人关注的是成品油价格是否会上涨,而汽车产业关注的是,石油价格高起对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价格的上涨。众所周知,汽车上用量最大的就是塑料件,仪表台、座椅内的发泡材料和织物秒料、车内的塑料轴承、电线的塑料外皮,以及粘接用的胶水等都是石油的副产品,目前所有的材料都看涨,连再生塑料的价格也一路飙升。新《劳动法》公布之后,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保障,但在工厂财务报表中显示的是单位用工成本的提升。从目前情况看,汽车上游产品没有不涨价的,而今年的价格是在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出现的高速增长,有些可以用暴涨来形容。
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垄断经营所致,原油价格上涨可以归结为资源的日益稀缺、炒家的操作和美元贬值所致,而中国轿车价格一路走低的原因则是竞争所致,目前在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的品牌数量超过美国一倍,全行业产能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总量。由于激烈的竞争,我国小排量、低价格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3年持续下降,连吉利都减少了低价车的产量,将产品的重心向相对大排量的方向移动。众所周知,低价车大量使用再生材料才保证了整车的低价格。转移主战场,表明厂家即便使用再生材料也难以承受上游成本增加之重了。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轿车市场销售平均价已经连续3年维持在14万元水平,表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稳定于此。那么,2008年是不是汽车价格触底反弹之年呢?厂家将采取涨价策略还是继续打价格战?为此,我们采访了多家轿车生产企业,各家企业都感受到了来自上游产品涨价的压力,而且感受愈加强烈。同时,欧元现在坚挺的速度超过了人民币,也就是说国产件、进口件的价格都处于上升的状态,这是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目前,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企业基本上都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流程优化等方式尽全力消化成本压力。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谈论今年是否会涨价。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国际货币的走势看,受欧元影响,欧系车面临的压力相对比较大;而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零部件价格则相对压力比较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冯飞部长认为,通过产业内部挖潜是可以消化部分成本的,但产业内部挖潜能抵消成本增加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上游产业的成本持续走高,完全可能超过企业的消化能力。
据分析,企业不敢出面谈论涨价的问题,主要是惧怕舆论的攻击,尤其是网络的攻击。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谁谈论涨价,谁将受到群起而攻之,无论厂家说得是否有理,一定被骂得狗血喷头,企业形象、品牌形象都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如果厂家的产品价格上涨将会采取巧妙的策略,或者采取只做不说的方法,与通常降价时大肆宣传的做法相反,目的是把负面舆论的影响降到最低。
从利润角度看,目前1.3升及以下产品的价格已经低于国际市场价格,1.6升左右轿车的价格已经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一些产品已经低于国际价格水平,而大排量车则还有部分利润空间,利润空间最大的是进口车。此番国际货币价格的调整、汽车产业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大幅度压缩汽车全行业的利润空间,同时随着新进入者的增多,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据认为,所谓价格的触底反弹的现象已经出现,比如轻卡、轻型客车——生产工具属性更大的产品已经开始涨价了。尽管,轿车——消费品属性更强的产品尚未出现涨价的情况,但轿车的价格变动应在情理之中,价格从哪个价格区间反弹,将说明这个区域的利润不仅低于行业的平均利润,而且到了不涨价就亏本的状态。在这个区间,厂家要么通过涨价维持自己的存在,要么退出市场,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或许涨价的第一车,可能成为推到轿车价格上涨的第一张多尼诺骨牌。
因此,今年中国轿车市场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轿车价格很可能出现涨价、降价同时存在的现象;二是行业的单车平均利润将会下降;三是到了企业拼内功的时候了,看谁能挺过上游产品涨价这一关,或许上游产品涨价成为产业内部兼并重组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一直看涨,零售物价水平也在上涨,唯独轿车价格在下降,轿车价格的下降已经成为稳定CPI的一个因子。如果轿车价格上涨,可能对CPI的上涨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