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看不出有任何涨价的苗头。不过这之后,很快就有媒体开始探讨汽车涨价的各种可能性及理由。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在成本飞涨的情况下,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厂商只有三条路可走:涨价;限产;停产。
汽车市场的风云,有时变幻莫测。正当业界对2008汽车是涨价还是降价争得不亦乐乎时,有的“急脾气”厂商,已经用行动吹响了汽车降价的号角。而此次降价的急先锋,就是自主汽车品牌。
2月28日,海马汽车宣布对福美来全系车型进行降价,最大降幅达到8000元。而此前几天,比亚迪汽车刚刚亮出了2008年“第一降”。
这个结果,与部分媒体的判断恰恰相反,也大大出乎某些人士的预料。低价和降价,历来是自主品牌车型热卖的“杀手锏”,但在钢铁、石油及劳动力成本陡然上升的今天,他们仍敢于祭出这一法宝,底气是什么?能保证产品在热销的同时,仍获得相应的利润吗?
海马汽车的价格战略,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这个问题。此次降价,是福美来上市一年半来,首次进行价格调整。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在中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一年半调整一次价格并不算快,说明其能够抵消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降价仍为各厂商主要的竞争策略。因此,相比之下,海马汽车的价格战略选择,似乎与其他厂商迥然不同。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底气,恐怕在一个产品价位上,难以支持这么久的时间。
去年,福美来的销量达到11.37万辆,市场保有量超过40万辆。这种规模化效应,为海马汽车带来了良性循环的资本:一方面,厂商有更充足的能力控制采购、生产等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价格空间,提升性价比;另一方面,突出的性价比,反过来又吸引消费者踊跃购买,进一步扩充了产品的市场保有量。
认真研究自主品牌汽车近年来的变化轨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数年前,在国人心目中,自主品牌被普遍认为是一群“乌合之众”,与外国品牌的“正规军”相遇,只有束手缴械的份儿。甚至有人曾断言,不出几年,在外国品牌凌厉的攻势下,自主汽车品牌将面临“全军覆没”。
而自主品牌近年来的优异表现,似乎正在逐渐颠覆着这种看法。通过合资、引进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品牌汽车以突飞猛进的速度提升水平。有的品牌如奇瑞汽车,2007年挤进了乘用车销量前四名;有的品牌如长城汽车,在出口和国外建厂方面风风火火,一点儿也不输合资企业;有的品牌如吉利汽车,则从入门级车开始,努力提高技术,积累经验,试图在竞争激烈的中级车市场上一展身手。
作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海马汽车,更是独辟蹊径,走了一条其他自主品牌没有走过的道路。从中外合作到独立发展,从依托外国品牌到彻底走上自主,从单一车型到向B级车和A0级车上下拓展,海马汽车埋头探索,取得了骄人业绩。它传承了马自达的独特风格,却又没有拘泥于马自达的产品,这才有了跻身“新三样”的福美来,也才有了成为国内紧凑MPV市场霸主的普力马。
纵观国内的自主品牌,历史上基本都曾被两大现状困惑过。
一是由于车型多为低端产品,导致利润较低。前几年,有的自主品牌厂商因为“零利润”,而被媒体报道后,国内甚至掀起了关于自主企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二是产销量较小,难以实现规模化效应。如在后来自称“自主”的“老三样”中,就曾有品牌因为多年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而影响到利润导致巨亏,从而一度面临困境。
对于刚刚降价的海马汽车来说,似乎这两方面都已不成问题。月均超过8000辆销量的福美来,去年成为海马汽车13万辆销量业绩的主要贡献者,其整体销量也去2007年突破了40万辆。
福美来是海马汽车的支柱车型,也是其销售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做支撑,要想在目前的价位下再下调数千元,自然会伤筋动骨。海马汽车显然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然而,这个成绩只能说明现在。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自主品牌仍然面临着诸多难以预知的挑战,包括细分市场问题、后续技术问题,以及营销手段问题等。在这些方面,依自主品牌企业的实战经验和技术积累,目前都还无法与跨国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此外,虽然在现时的中国市场上,降价仍是十分奏效的竞争方式,但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和消费者逐渐走向成熟,“降价”这张王牌还能打多久,也都是未知数。
因此,对于众多的自主品牌汽车来说,除了“降价,降价,再降价”的策略外,还应早些找到其他更有力度的“杀手锏”。这样,才有可能掌握未来市场的法宝,也才能为自己的明天铺开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