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朱伟华

自主混动产品量产需强化研发联盟

  • 来源: 作者:朱伟华2012-10-1510:59

9月作为传统的车市销售旺季并成色不足,这是可以预计的结果,整体经济不景气以及钓鱼岛争端都不可能让车市一枝独秀。但日子还是要过的,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计划仍然是要落实的。从两年前信誓旦旦的电动路线,到今年的混合动力的过渡路线,明年不出意外的话,一定全行业表态要坚定地走混合动力路线。但在论坛上表态容易,落实可比较难。

2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销量位居前10的车企成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时候,长安汽车就说2012年旗下所有轿车和微车要装备混合动力系统,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使我们把发动机启停这类“微混”技术也算作混合动力技术,到2012年年底,作为国内自主研发先进代表的长安汽车也无法做到全车系标配。如果我们再看看联盟里的其他车企,完全没有混合动力量产车的厂商也为数不少。事实上,2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基本没什么动静,空耗两年的结果就是确认了混合动力是绕不过的坎。

虽然厂商仍然坚称只要有政府补贴,自己就能量产混合动力产品,但从最近发改委和车企研发负责人的表态可以看出,我们的自主车企在混合动力技术研发上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能够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型采用的混合动力关键零件仍然需要进口。我们商没有一个混合动力车型平台,这意味着我们的混合动力产品仍然只能是“不知来源何处”的混合动力解决方案+原有汽油车平台+进口关键混合动力零部件。在这样一个惨淡产业技术背景下,政府怎么可能拿补贴让厂商去打水漂?

看看最近全球跨国车企的行动我们会更明白中国混合动力的被动局面。7年前面对丰田的混合动力优势,美国的几个车企就已经在联合研发混合动力技术,但结果并不理想。去年至今,欧美的跨国车企都已经意识到靠自己研发,要想与丰田在混合动力产品上进行市场竞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福特、宝马等都先后与丰田结成降成本联盟。福特、宝马不会比中国自主车企愚蠢,在研发投入上福特一直是全球之冠,它们都已经在和丰田抱团搞混合动力,我们凭什么就能够在独立研发的情况下参与混合动力的市场竞争呢?
我们确实在搞独立自主研发,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汇集在一起,抱团研发,我们如何与来自丰田、宝马、福特、奥迪等跨国车企的产品同台竞技呢?我们的整车成本并不比跨国车企低,我们进口的混合动力核心零部件成本也不可能比它们更低,我们唯一廉价的劳动力别人也在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混合动力怎么可能有市场竞争力?我们的传统燃油汽车最高价都卖不到20万,怎可能可能倚靠政府补贴去大量生产定价通常都超过20万的混合动力车型呢?

这些问题恐怕车企研发人员都很清楚,政府主管部门也很清楚,但要解决问题需要公众也清楚。我们可以因为抵制日货而不去和丰田进行技术合作,但我们必须以做得比它们更好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已经提出未来5-10年的节能减排路线图,2015年的5.9L/100公里,2020年的4.9L/100公里都不是传统燃油车型能实现的,必须采用混合动力、纯电动来解决。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前几年提出的纯电动是大跃进,那么现在已经是是时候讨论混合动力如何在成本上实现量产可能性的问题了。否则2015年政府如果要兑现减排承诺就只能对纯自主痛下杀手——不达减排目标的纯自主产能,得让给能达标的丰田、大众、通用。届时我们是要自主这个面子还是要节能减排这个里子呢?

作为总是在网络上清谈的汽车媒体人,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跨国车企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他们的节能减排动力总成计划,反观我们的自主车企,各种自主品牌在密集发布,但动力总成仍然只能停留在传统燃油领域。这就仿佛是整个世界已经互联网化的时候,我们的传统出版机构仍然醉心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出版。事实上我们的汽车产业和传媒产业的现实如出一辙。如果我们提倡爱国有道,那么我们的汽车产业是时候抱团进行混合动力的研发,在向跨国零部件企业进行核心部件采购上以联盟形式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这样的合作姿态,中国的自主混合动力车型不可能靠成本优势获得市场竞争力。

至迟到明年底,混合动力技术将首先在高档车领域普及,按照技术普及的规律,未来5年将在跨国车企的全系车型上普及。如果我们的自主品牌这个时候仍然没有成熟的混合动力量产技术平台,可以预见到,到2015年,纯自主品牌可能将在传统汽柴油发动机领域与跨国车企同台竞技,但那时的主流动力总成技术将是混合动力甚至是纯电动,采用落伍汽柴油发动机技术的纯自主品牌必然只能卖低价低端车。汽车产业是技术驱动的,这和互联网没什么差别。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互联网尚能靠政府保护在中国靠流量活得很好,但加入WTO的中国汽车业已经没有这层保护伞,类似facebook的跨国车企完全能够在中国车市畅通无阻,我们要保持存在,只有技术研发一条路可以走。单打独斗我们不可能赢,抱团研发或可赢得局部市场的成功,期待中国自主车企尽快建立“中国混合动力研发联盟”。未来5年混合动力一定会兑现的,靠在论坛上吹牛让下任去圆谎的办法已经行不通,是时候承认现实了。

9月作为传统的车市销售旺季并成色不足,这是可以预计的结果,整体经济不景气以及钓鱼岛争端都不可能让车市一枝独秀。但日子还是要过的,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计划仍然是要落实的。从两年前信誓旦旦的电动路线,到今年的混合动力的过渡路线,明年不出意外的话,一定全行业表态要坚定地走混合动力路线。但在论坛上表态容易,落实可比较难。

2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销量位居前10的车企成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时候,长安汽车就说2012年旗下所有轿车和微车要装备混合动力系统,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使我们把发动机启停这类“微混”技术也算作混合动力技术,到2012年年底,作为国内自主研发先进代表的长安汽车也无法做到全车系标配。如果我们再看看联盟里的其他车企,完全没有混合动力量产车的厂商也为数不少。事实上,2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基本没什么动静,空耗两年的结果就是确认了混合动力是绕不过的坎。

虽然厂商仍然坚称只要有政府补贴,自己就能量产混合动力产品,但从最近发改委和车企研发负责人的表态可以看出,我们的自主车企在混合动力技术研发上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能够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型采用的混合动力关键零件仍然需要进口。我们商没有一个混合动力车型平台,这意味着我们的混合动力产品仍然只能是“不知来源何处”的混合动力解决方案+原有汽油车平台+进口关键混合动力零部件。在这样一个惨淡产业技术背景下,政府怎么可能拿补贴让厂商去打水漂?

看看最近全球跨国车企的行动我们会更明白中国混合动力的被动局面。7年前面对丰田的混合动力优势,美国的几个车企就已经在联合研发混合动力技术,但结果并不理想。去年至今,欧美的跨国车企都已经意识到靠自己研发,要想与丰田在混合动力产品上进行市场竞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福特、宝马等都先后与丰田结成降成本联盟。福特、宝马不会比中国自主车企愚蠢,在研发投入上福特一直是全球之冠,它们都已经在和丰田抱团搞混合动力,我们凭什么就能够在独立研发的情况下参与混合动力的市场竞争呢?
我们确实在搞独立自主研发,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汇集在一起,抱团研发,我们如何与来自丰田、宝马、福特、奥迪等跨国车企的产品同台竞技呢?我们的整车成本并不比跨国车企低,我们进口的混合动力核心零部件成本也不可能比它们更低,我们唯一廉价的劳动力别人也在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混合动力怎么可能有市场竞争力?我们的传统燃油汽车最高价都卖不到20万,怎可能可能倚靠政府补贴去大量生产定价通常都超过20万的混合动力车型呢?

这些问题恐怕车企研发人员都很清楚,政府主管部门也很清楚,但要解决问题需要公众也清楚。我们可以因为抵制日货而不去和丰田进行技术合作,但我们必须以做得比它们更好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已经提出未来5-10年的节能减排路线图,2015年的5.9L/100公里,2020年的4.9L/100公里都不是传统燃油车型能实现的,必须采用混合动力、纯电动来解决。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前几年提出的纯电动是大跃进,那么现在已经是是时候讨论混合动力如何在成本上实现量产可能性的问题了。否则2015年政府如果要兑现减排承诺就只能对纯自主痛下杀手——不达减排目标的纯自主产能,得让给能达标的丰田、大众、通用。届时我们是要自主这个面子还是要节能减排这个里子呢?

作为总是在网络上清谈的汽车媒体人,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跨国车企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他们的节能减排动力总成计划,反观我们的自主车企,各种自主品牌在密集发布,但动力总成仍然只能停留在传统燃油领域。这就仿佛是整个世界已经互联网化的时候,我们的传统出版机构仍然醉心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出版。事实上我们的汽车产业和传媒产业的现实如出一辙。如果我们提倡爱国有道,那么我们的汽车产业是时候抱团进行混合动力的研发,在向跨国零部件企业进行核心部件采购上以联盟形式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这样的合作姿态,中国的自主混合动力车型不可能靠成本优势获得市场竞争力。

至迟到明年底,混合动力技术将首先在高档车领域普及,按照技术普及的规律,未来5年将在跨国车企的全系车型上普及。如果我们的自主品牌这个时候仍然没有成熟的混合动力量产技术平台,可以预见到,到2015年,纯自主品牌可能将在传统汽柴油发动机领域与跨国车企同台竞技,但那时的主流动力总成技术将是混合动力甚至是纯电动,采用落伍汽柴油发动机技术的纯自主品牌必然只能卖低价低端车。汽车产业是技术驱动的,这和互联网没什么差别。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互联网尚能靠政府保护在中国靠流量活得很好,但加入WTO的中国汽车业已经没有这层保护伞,类似facebook的跨国车企完全能够在中国车市畅通无阻,我们要保持存在,只有技术研发一条路可以走。单打独斗我们不可能赢,抱团研发或可赢得局部市场的成功,期待中国自主车企尽快建立“中国混合动力研发联盟”。未来5年混合动力一定会兑现的,靠在论坛上吹牛让下任去圆谎的办法已经行不通,是时候承认现实了。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自主品牌,混合动力

责任编辑:fs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