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华晨 江淮 合资合作到底应该怎样看

  •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2014-6-909:26

江淮与华晨在业绩上的差距体现在合资上。由于江淮集团的主要业务板块没有合资,虽然在销量上比华晨仅低三分之一,但在营业收入上只及华晨集团的三分之一。

在合资谈判中,江淮集团敢于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甚至是有气节的。韩国人或许是从江淮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倔强、不屈,绝不迷失自我的影子。“显然,他们不愿意扶持一家潜在的竞争对手”。

因江淮集团成立50周年,引出中国经济网汽车对一系列汽车行业重大话题的关注。上周,我们分别谈了一家汽车企业到底应该怎样看,还有汽车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应该怎样看?本周,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对合资合作到底应该怎样看?

事实上,中国经济网汽车在上周发表的《半个世纪,一个样本,汽车企业到底应该怎样看》、《三家车企,七年长跑,兼并重组到底应该怎样看》两篇文章谈到的企业,如南汽、江铃、庆铃等都曾借助合资把企业做起来。其中还不乏多次合资的,如南汽与依维柯,与菲亚特;江铃的名字本身就来自一家合资企业——江西五十铃,之后又与福特合资﹍﹍那么,江淮集团为什么至今没有在主业上有较大合资项目呢?这又给其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利弊得失呢?

坚守底线

前面文章提到,20年前,江淮汽车还是一个行业排名在第20位左右的地方性企业,产品单一、实力孱弱、资源匮乏,很难得到更高一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更难被跨国公司“相中”。因此,就与那些“高大上”的合资项目无缘。

转机曾经出现在10年前。当时,曾有“现代新合资伙伴江淮”的消息被曝光,称:韩国现代汽车在韩国宣布,已经与江淮汽车签署了正式合资协议。坊间认定双方将会合资生产一款全新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

尤其引起关注的是,在此前一天,现代汽车还正式对外宣布,将与江淮汽车组建商用车合资公司,并在2010年前双方共向合资企业投资7.8亿美元,形成5万台发动机、一万大巴和9万辆卡车的生产能力。

作为回应,当年12月,江淮汽车正式发布公告称,与韩国现代达成商用车合资意向。

但是,好景不长。转眼来到2005年年中,媒体再次曝出:“韩国现代毁约抛弃江淮”的消息,称:“现代与江淮汽车的合资,随着广汽现代的落地,顿生变数”。

之后,媒体多方探究了解到,“韩国现代坚持要把包括新格尔发在内的所有商用车划入合资公司,而且合资公司只能使用韩国现代的商标。而江淮汽车坚持要把自己经过3年开发出的新格尔发重卡系列剥离出来单独运作,最起码新格尔发重卡系列要用江淮汽车的商标”。

当时,媒体转引江淮相关人士的话分析:“江淮汽车一直重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江淮汽车希望能够引进资金和技术,但不能因此失去控制权,影响自主研发。这可能与韩国现代目标有差距———韩国现代希望与其在国内其他合资企业一样(如北京现代),完全控制生产、销售两个关键部门”。

从以上过程来看,作为中方企业,虽然实力有限,但江淮集团在合资谈判中,敢于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甚至是有气节的。虽然合资项目没有谈成,之后的江淮立足于自主,用业绩证明自己在商用车领域的不凡实力。当时就有业内前辈对江淮的“骨气”大加赞赏,他对笔者分析到,韩国人或许是从江淮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倔强、不屈,绝不迷失自我的影子。“显然,他们不愿意扶持一家潜在的竞争对手”。

这位前辈的话并非仅仅是主观判断。在此之前,江淮集团引进现代汽车H1,并将其打造成中国市场备受欢迎的MPV——瑞风,几次夺得细分市场第一,现代集团对江淮汽车的态度和实力早有见教。因此,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十分出人意料。

<<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合资,华晨,江淮

责任编辑:yaojia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