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张宇星

自主品牌低成本模式将不复存在

  • 来源: 作者:张宇星2012-9-2609:20

自主品牌汽车每年产销3.3万辆,一些国际品牌所使用的平台是每年30万辆、40万辆,二者之间有10倍以上的差距。实际上,这个数据也许还远远大得多,因为其中还有一些是跨国企业间共享的平台。所以,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模式发展的观念会被颠覆。

新能源车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我个人的判断并不乐观,因为不管国家支持力度有多大,始终会在有限的使用范围里和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新能源车的局限性,尤其是它高居不下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愿意为其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靠政府能够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

朱华荣认为自主品牌低成本模式将不复存在

自主品牌汽车具有成本的优势——这似乎是业界内外的“共识”,人们甚至会举出自主品牌在采购、用工等方面的“低成本”;表现在汽车市场上,在低价位基础上仍然不停地降价,似乎也成为某些自主品牌独有的竞争“利器”。

然而,在2012(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上,长安集团党委副书记、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只用了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彻底否定了“自主品牌汽车具有成本优势”的说法。他认为,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模式发展的观念会被颠覆,它将不复存在。

朱华荣说,从去年的产销数据看,自主品牌一个车型大概产销3.3万辆,而合资品牌一个车型大概是6.6万辆,表面上看刚好是两倍的关系,自主品牌也不是很差。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别忘了合资品牌的6.6万辆,除了在中国这个市场以外,它的市场规模会乘以5、乘以6,甚至是乘以10。也就是说,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每年产销3.3万辆的时候,一些国际品牌所使用的平台是每年30万辆、40万辆,二者之间有10倍以上的差距。实际上,这个数据也许还远远大得多,因为其中还有一些是跨国企业间共享的平台。

朱华荣强调,3万辆跟几十万辆所能分摊的成本,谁高谁低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模式发展的观念会被颠覆,它将不复存在。因为,随着自主品牌的规模扩大、管理提升,再加上其他付出,以及国际上的品牌本土化采购,它的优势将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在那里要占有一席之地,用于分摊自主品牌在整个研发、管理、投入,包括供应等商一系列的成本。

在本届全球汽车论坛上,朱华荣鲜明的观点不止以上一个。在其演讲过程中,从企业、市场、出口、兼并重组、新能源车以及未来发展等7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在谈到新能源车时,朱华荣说,新能源车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我个人的判断并不乐观,因为不管国家支持力度有多大,始终会在有限的使用范围里和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新能源车的局限性,尤其是它高居不下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愿意为其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靠政府能够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国内外政府都在说要支持新能源车,我个人认为这不外乎是政治家们的一些说词而已。真正你要把纳税人的钱全拿来支持汽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有很多问题,这是我对新能源车的判断!

对于被坊间炒得火热的“合资自主”话题,朱华荣表现得很冷静。毕竟,在长安集团旗下既有在一些领域有较强的自主品牌产品,如微型车和轿车;也有多家合资企业,但至今并没有推出一款“合资自主”产品。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合资自主”并不在于是否和自主品牌竞争的问题,关键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有关部门)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以及能否实现这样的目的? 



自主品牌汽车每年产销3.3万辆,一些国际品牌所使用的平台是每年30万辆、40万辆,二者之间有10倍以上的差距。实际上,这个数据也许还远远大得多,因为其中还有一些是跨国企业间共享的平台。所以,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模式发展的观念会被颠覆。

新能源车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我个人的判断并不乐观,因为不管国家支持力度有多大,始终会在有限的使用范围里和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新能源车的局限性,尤其是它高居不下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愿意为其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靠政府能够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

朱华荣认为自主品牌低成本模式将不复存在

自主品牌汽车具有成本的优势——这似乎是业界内外的“共识”,人们甚至会举出自主品牌在采购、用工等方面的“低成本”;表现在汽车市场上,在低价位基础上仍然不停地降价,似乎也成为某些自主品牌独有的竞争“利器”。

然而,在2012(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上,长安集团党委副书记、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只用了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彻底否定了“自主品牌汽车具有成本优势”的说法。他认为,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模式发展的观念会被颠覆,它将不复存在。

朱华荣说,从去年的产销数据看,自主品牌一个车型大概产销3.3万辆,而合资品牌一个车型大概是6.6万辆,表面上看刚好是两倍的关系,自主品牌也不是很差。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别忘了合资品牌的6.6万辆,除了在中国这个市场以外,它的市场规模会乘以5、乘以6,甚至是乘以10。也就是说,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每年产销3.3万辆的时候,一些国际品牌所使用的平台是每年30万辆、40万辆,二者之间有10倍以上的差距。实际上,这个数据也许还远远大得多,因为其中还有一些是跨国企业间共享的平台。

朱华荣强调,3万辆跟几十万辆所能分摊的成本,谁高谁低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模式发展的观念会被颠覆,它将不复存在。因为,随着自主品牌的规模扩大、管理提升,再加上其他付出,以及国际上的品牌本土化采购,它的优势将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在那里要占有一席之地,用于分摊自主品牌在整个研发、管理、投入,包括供应等商一系列的成本。

在本届全球汽车论坛上,朱华荣鲜明的观点不止以上一个。在其演讲过程中,从企业、市场、出口、兼并重组、新能源车以及未来发展等7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在谈到新能源车时,朱华荣说,新能源车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我个人的判断并不乐观,因为不管国家支持力度有多大,始终会在有限的使用范围里和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新能源车的局限性,尤其是它高居不下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愿意为其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靠政府能够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国内外政府都在说要支持新能源车,我个人认为这不外乎是政治家们的一些说词而已。真正你要把纳税人的钱全拿来支持汽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有很多问题,这是我对新能源车的判断!

对于被坊间炒得火热的“合资自主”话题,朱华荣表现得很冷静。毕竟,在长安集团旗下既有在一些领域有较强的自主品牌产品,如微型车和轿车;也有多家合资企业,但至今并没有推出一款“合资自主”产品。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合资自主”并不在于是否和自主品牌竞争的问题,关键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有关部门)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以及能否实现这样的目的?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销量,自主品牌

责任编辑:fs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