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叶宏

中国交通混乱的几点分析

  • 来源:选车网 作者:叶宏2014-1-709:39

中国的交通混乱是很出了名的,以前以为中国人的驾驶技术也是最高超的,因为大部分老外来了中国后都不敢开车。后来去了欧洲很多国家,发现真实情况不是这么回事,和欧洲人的有序驾驶方式相比,我们国家基本属于没有规矩的半无序驾驶状态,人的守法意识及相关的交通法和欧洲的差距还真不小,怪不得人家不敢在中国开车。其实,欧洲过去的交通状况也不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交通法规,才有今天的这种有序状况。

中国交通混乱的几点分析

通过路口

由于汽车在中国快速普及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广大民众对于行车行路的安全意识还十分淡漠,在加上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交通法的缺陷以及技术职业教育(驾校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与实际脱节,这使得中国的驾车者养成了一个习惯,凡通过交通道口即使是绿灯也减速慢行,这无形式浪费了道路资源和降低了整个道路系统的效率,其结果是增加了燃料消耗和浪费了时间。而且,有些路口中,如果没有交警维护秩序就很容易产生秩序混乱而发生塞车现象,这些在欧美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欧美国家汽车普及较早,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认识较为深刻,再加上人口素质普遍较高,因而行人和驾车者都有良好的守法意识,且交通法相当完善,行人和汽车各行其道。行人和汽车都鲜有闯红灯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德国,对于行人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行人不得随意穿越马路,在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必须看信号灯通行,在交通道口和十字路口如有人不遵守规定,交通警察将对其进行处罚或罚款。

因此,正是明确的责权利,因而使行车的安全有了保障。如果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是绿灯,驾驶者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径直加速通过,而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一定行人优先,行人可以不必看两边的车辆径直通过人行横道。在乡村没有路灯的交叉路口两车相会时,一定是辅路车辆停下来为主路车让行,辅路车通过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能影响主路车正常的形式速度(甚至不能让主路车驾驶员被迫收油门或踩刹车),德国的交通法规还有个规定,在没有信号灯的叉路口,右边道路的车先行。欧洲所有国家还有个法规规定,在交通环岛中,环岛外的车辆和环岛内的车辆相遇时,环岛内的车辆先行。

完善的交通法和整个人群的守法意识造就了良好的交通秩序,因而在欧洲美国开车只要遵守交通法,就能保证安全和秩序。不论是开车还是行人过马路都很省心、安全且不用提心吊胆。

跟速与限速

有过欧美高速公路公路驾驶经验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快慢车道的车速层次分明,快车道的车速就是快,没有快车道开慢车的,更没有慢车道开快车而随便乱钻的现象出现,在快车道上如果想超车,只需要打左转向灯前就明白而自动让车。相比之下,虽然国内的公路都标注了快慢车道,但是很多驾驶者都在快行道上开慢车,我们属于快慢车混行状态,这主要是我们交通法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的交法只限高速而不限低速,因此目前中国的道路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开车不跟速——离前面的车越来越远,后面被堵的车越来越多,前面的慢车还不让道!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交通法不仅禁止超速,而且也禁止低速,欧美各国的交通法规都明文规定慢车必须让道,比如美国加州的交法规定,当你车速不快前面无车且身后有5车相随的时候,你必须让道!否则就会被处罚(1993年英国的处罚标准是3分60英镑)。而在德国,如果在快车道开慢车不让道就会因为限制车速有侵犯"自由驾车”的嫌疑而被起诉。

中国的交通混乱是很出了名的,以前以为中国人的驾驶技术也是最高超的,因为大部分老外来了中国后都不敢开车。后来去了欧洲很多国家,发现真实情况不是这么回事,和欧洲人的有序驾驶方式相比,我们国家基本属于没有规矩的半无序驾驶状态,人的守法意识及相关的交通法和欧洲的差距还真不小,怪不得人家不敢在中国开车。其实,欧洲过去的交通状况也不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交通法规,才有今天的这种有序状况。

中国交通混乱的几点分析

通过路口

由于汽车在中国快速普及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广大民众对于行车行路的安全意识还十分淡漠,在加上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交通法的缺陷以及技术职业教育(驾校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与实际脱节,这使得中国的驾车者养成了一个习惯,凡通过交通道口即使是绿灯也减速慢行,这无形式浪费了道路资源和降低了整个道路系统的效率,其结果是增加了燃料消耗和浪费了时间。而且,有些路口中,如果没有交警维护秩序就很容易产生秩序混乱而发生塞车现象,这些在欧美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欧美国家汽车普及较早,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认识较为深刻,再加上人口素质普遍较高,因而行人和驾车者都有良好的守法意识,且交通法相当完善,行人和汽车各行其道。行人和汽车都鲜有闯红灯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德国,对于行人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行人不得随意穿越马路,在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必须看信号灯通行,在交通道口和十字路口如有人不遵守规定,交通警察将对其进行处罚或罚款。

因此,正是明确的责权利,因而使行车的安全有了保障。如果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是绿灯,驾驶者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径直加速通过,而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一定行人优先,行人可以不必看两边的车辆径直通过人行横道。在乡村没有路灯的交叉路口两车相会时,一定是辅路车辆停下来为主路车让行,辅路车通过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能影响主路车正常的形式速度(甚至不能让主路车驾驶员被迫收油门或踩刹车),德国的交通法规还有个规定,在没有信号灯的叉路口,右边道路的车先行。欧洲所有国家还有个法规规定,在交通环岛中,环岛外的车辆和环岛内的车辆相遇时,环岛内的车辆先行。

完善的交通法和整个人群的守法意识造就了良好的交通秩序,因而在欧洲美国开车只要遵守交通法,就能保证安全和秩序。不论是开车还是行人过马路都很省心、安全且不用提心吊胆。

跟速与限速

有过欧美高速公路公路驾驶经验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快慢车道的车速层次分明,快车道的车速就是快,没有快车道开慢车的,更没有慢车道开快车而随便乱钻的现象出现,在快车道上如果想超车,只需要打左转向灯前就明白而自动让车。相比之下,虽然国内的公路都标注了快慢车道,但是很多驾驶者都在快行道上开慢车,我们属于快慢车混行状态,这主要是我们交通法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的交法只限高速而不限低速,因此目前中国的道路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开车不跟速——离前面的车越来越远,后面被堵的车越来越多,前面的慢车还不让道!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交通法不仅禁止超速,而且也禁止低速,欧美各国的交通法规都明文规定慢车必须让道,比如美国加州的交法规定,当你车速不快前面无车且身后有5车相随的时候,你必须让道!否则就会被处罚(1993年英国的处罚标准是3分60英镑)。而在德国,如果在快车道开慢车不让道就会因为限制车速有侵犯"自由驾车”的嫌疑而被起诉。

对于限速规定的执行,美国警察在执行中还有一个例外原则,那就是“随车流速度”(follow the traffic)。就是说你的车速要随车流的速度!这能保证最安全、最通畅的交通状态。车流如水流,遇有不平就会起漩涡,发生险情。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比如说,早晚班高峰时间,路上车流的速度基本上都是超过限速10英里左右行驶的!这时驾车者的车速也必须符合车流的速度。假如车速太慢、太快,或者左突右闯,就会妨害交通通畅和安全,警察肯定会对这样的车辆进行处罚。一般情况下,美国警察不会抓正常行驶的车辆,只会抓扰乱车流的车辆。

行路权与防卫性驾驶

美国很多州的交通法规都是把保护司机的行路权作为基本原则来规定的。美国交法上司机的行路权不能说是绝对的,但是得到高度保护。如果是路口是绿灯,又没有特殊情况,驾驶者应该按照道路设定的速度行驶和通过。假如无缘无故地刹车或者减速导致追尾,后车可以起诉被撞的前车驾驶者“粗心驾驶”(careless driving),还有违反最低限速。虽然如此,美国的交通法规也明文告诫司机:“不要总是坚持你的行路权”,也主张让行。

美国交通法规要求司机的另一个核心原则就是“防卫性驾驶”,各个驾驶学校教导学员、父母教育子女都是这么教的。什么叫“防卫性驾驶”呢?万一有人突然出现或者有车突然撞向驾驶者的车,可以躲得过就应该躲过去。躲不过就说明驾驶者没有做好防卫。交通事故(必须加上“意外”两个字,此处指意外的交通事故,以区别于故意的、自杀的。故意的那是故意伤害或者谋杀,会受到刑事指控。)导致的是双方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害,避免交通意外事故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享有行路权也要看你是否也存在“粗心驾驶”的行为。如果驾驶者看见了前方一个人但是连刹车都不踩就撞了人,很可能是有部份责任的。如果速度正常,也尽量采取了措施,但还是因为驾驶者意志外的原因撞人了,那驾驶者很可能是没有责任的。因此将“行路权”和“防卫性开车”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科学的解释和执行是美国交通法的精髓。

行路权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而且有交通信号灯、道路标线明确分界的,因此是刚性的。而防卫性开车呢,一般是很难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因此是柔性的。行路权在法律和法庭上很好举证,而防卫性开车和小心驾驶或者疏忽驾驶在法律和法庭上很难举证,因此刚性一般压倒柔性,除非有铁证。相比之下,在中国我们的交通法没有这样的教导思想和方法,也没有这样的科学规则,只是简单把行人和汽车分成了弱者和强者,但是却没有对行人漠视自己生命的违章行为有任何约束措施,因而交通法上给予的行路权基本是没有保障的,甚至可以说汽车就基本没有行路权了。

由于咱们国内交通法不完善,因而造成了国内驾驶者总体驾驶习惯不好,直接后果就是驾驶者和行人遵守交通法的意识淡漠,道路利用率低下,开车很费精力,堵车成本和时间成本高昂。关于驾驶技术方面, 中国的司机论加塞水平世界一流,正常速度的行车能力和弯道操控水平就和欧洲人差的远了去了。

<<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驾驶,交通混乱

责任编辑:yaojia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