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深陷债务泥潭:被执行超1.6亿,前CEO疑转移资产滞留英国
2025年开年,造车新势力哪吒汽车以一场“财务雪崩”闯入公众视野。企查查数据显示,其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累计被执行金额超1.6亿元,股权冻结超80条,创始人方运舟年内9次被限高,子公司沦为“空壳”,前CEO张勇更被曝滞留英国并涉嫌转移资产。曾经的新势力“网红”,如今深陷多重危机,成为行业“大逃杀”中的暴雷样本。
财务黑洞:三年亏180亿,资金链全面崩盘
哪吒汽车的财务危机早已非一日之寒。截至2023年,公司三年累计亏损超180亿元,总负债逼近百亿元,其中供应商欠款占比高达70%。2024年起,销量断崖式下滑,2025年一季度仅交付487辆,同比暴跌98%。
一个月前,网络流传出哪吒汽车“解散研发团队,员工正在陆续办理离职手续,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经销商前往上海总部追讨欠款”。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舆论哗然。面对这一舆论风波,哪吒汽车官方迅速作出回应,坚决表示“该消息并不属实,只是在进行正常的人员优化,并且近期还计划召开供应商大会”。
但据相关媒体深入报道,哪吒汽车其实早在去年 10 月就已推行全员降薪措施。具体而言,年薪超过 100 万元的员工,降薪幅度达到 30%;年薪 50 万元的员工,降薪幅度为 20%;而年薪低于 30 万元的员工,降薪幅度则为 5%。
战略迷途:高端化溃败,研发“画饼充饥”
哪吒汽车的困境,本质是一场战略与管理双重失误的必然结果。
早期凭借哪吒U、V系列的低价策略,哪吒汽车在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冠军。然而,急于撕掉“性价比”标签的转型却成为灾难——2023年推出的高端车型哪吒S、GT因品牌力不足、定价混乱,销量惨淡,进一步拖累现金流。
尽管智驾团队规模庞大,但成果寥寥,最终被迫裁员并转向与外界合作,被业内讥讽为“自研变外包”。
2024年12月,前CEO张勇卸任转顾问,创始人方运舟重掌大权。然而,近日,张勇离职后却被曝滞留英国,其名下23家关联企业中,多家通过账户清零、股权冻结沦为债务“挡箭牌”,引发“转移资产”质疑。
信任崩塌:供应商堵门、经销商“血泪控诉”
资金链危机迅速传导至上下游,形成恶性循环。2024年年底,埃夫特、东风科技等供应商因超6000万元欠款起诉哪吒汽车;2025年3月,数十家供应商聚集总部讨债,最终以“70%债转股+30%分期还款”的妥协方案暂缓冲突。
近日,全国20余家经销商代表近期齐聚桐乡工厂,控诉车辆交付停滞超半年,要求赔偿运营损失、返还购车款,并恢复瘫痪的售后体系。部分经销商因无法交车,面临银行追债与客户诉讼。
自救迷局:30亿融资能否续命?
为挽回局面,哪吒汽车抛出两项“救命稻草”:
1. 债转股协议:与134家核心供应商达成超20亿元债转股,试图将债务转化为股权;
2. 泰国21.5亿授信:宣称获得泰国金融机构支持,用于东南亚市场扩张。
然而,这些措施被业内视为“缓兵之计”。4月即将到账的30亿元E轮融资,明确要求“优先化债”,而非投入生产研发。更讽刺的是,领投方要求哪吒汽车“解决历史债务后才打款”,导致资金到账一再拖延。
写在最后:
哪吒汽车的崩盘,折射出造车新势力的集体困境——资本狂欢退潮后,裸泳者无处遁形。从威马、高合到哪吒,这些曾风光无限的品牌,因战略冒进、管理混乱、资金滥用而迅速陨落。
若哪吒汽车最终倒下,其留下的不仅是15万车主的售后难题,更是对行业的一记警钟:当“PPT造车”神话破灭,唯有技术、效率与现金流才是生存铁律。而对于消费者,选择新势力品牌时,或许更该问一句:“明天,它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