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加码时代,中国品牌汽车出路何方
连日以来,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温,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的举措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整车出口美国的关税最高将提升至145%(电动汽车)和70%(燃油车),零部件关税则普遍达到70%。「层层加码」之后的高额关税,将显著提高中国品牌汽车进入美国乃至西方市场的成本。
这一轮关税战不仅加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也加剧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动荡局势。几年来,得益于价格竞争力和技术进步,中国品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2%升至8%。尽管中国对美直接汽车出口仅占出口总量的1.81%(2024年数据),但关税政策引发的供应链重构、技术封锁和市场格局调整,正在倒逼中国汽车产业进行历史性变革。
对于中国品牌汽车制造行业而言,关税加码的严峻的挑战,也是重新审视行业战略的十字路口。回顾历史,中国汽车行业曾多次应对国际贸易壁垒。2009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盟对中国轮胎产品加征高关税,中国轮胎出口一度下降30%,但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多元化,行业在三年内恢复并实现了增长。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首次对华加征关税时,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受阻,但企业通过加大国内投资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成功降低了外部冲击。
历史经验表明,关税加码带来的短期压力,仍有机会转化为行业积极投身转型的动力。日本车企在20世纪80年代应对美国贸易战时,就是通过本土化生产与技术迭代实现了全球崛起。中国汽车产业若能趁势开展一轮全方位系统性战略重构,或将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牢牢占据制高点。
战略重构一:加速市场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历史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出口过于集中于少数市场(如欧盟、俄罗斯),则更容易受到外部政策冲击。中国品牌应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如RCEP)和投资建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有效分散风险。根据世界银行预测,拉美、非洲和南亚地区到2030年汽车需求将增长30%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汽车进口增长了45%,显示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除了规避关税,本地化生产还可以实现产能灵活调配以满足市场需求。比亚迪在巴西实现磷酸铁锂电池本地化生产,成本再降 18%,并利用拉美自贸区网络辐射南美市场;奇瑞与西班牙 EBRO 共建工厂,2027 年产能达 15 万辆,直接供应欧盟市场。2024年,中国车企在海外新增产能超 80 万辆,对东盟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10%,墨西哥、匈牙利、泰国成为三大核心基地。中国品牌的海外工厂,不仅成功带动了当地产业链升级,更是获得了当地的税收优惠与基建支持,经历了一场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范式革命。
战略重构二:坚固核心技术壁垒,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智造护城河」
2024年中国品牌车企研发投入强度高达4.2%,已远超传统车企。比亚迪刀片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50%)、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成本降40%)已形成技术代差。华为「鸿蒙车机生态」已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全栈能力,并已向全球2000亿美元智能汽车软件市场主导权发起冲击。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可控」,中国汽车品牌的转型之路堪称典范。
基于上述技术积累,未来可探索立足于建立「防火墙式」技术隔离体系,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采取超前布局的先手策略。如采取核心算法仅保留在中国服务器的「双轨研发」模式,或将基础专利留在中国申请,应用型专利在境外单独申请,降低技术外流风险等。
战略重构三:品牌溢价跃升:从「性价比」到「文化符号」
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从简单的「功能满足」,到消费形态层面的「价值引领」,即是品牌高端化的核心逻辑,更是实现对冲关税成本的有力举措。升级产品矩阵、推出新豪华子品牌等策略,有助于为品牌注入更多溢价空间。蔚来ET7(参数|询价)(售价50万元)在挪威市占率达12%,无疑证明了高端市场路径充满潜能。除硬件配置之外,软件方面服务体验革新,则更需要独具慧眼的国际视野。复制特斯拉超充站+移动服务车模式,在慕尼黑、迪拜建设「超级体验中心」,提供电池终身质保、免费道路救援等增值服务,未必不是选项之一。
而以赛事为营销做铺垫,如领克车队征战 WTCR(世界房车锦标赛),提升品牌运动基因;比亚迪成为欧洲杯全球合作伙伴,强化绿色出行形象;抑或是组建电动方程式车队(FE),赞助勒芒24小时耐力赛,建立「中国速度」认知标签等营销战略,无一不是中国品牌未来高端化和品牌底蕴沉淀的必修课。
战略重构四:创新商业模式,从「卖车」到「出行服务」
一方面,类似换电模式输出的能源生态重构,如参考蔚来在挪威建成全球首个单站日均服务200次的换电站网络等成功案例,未来可探索与壳牌等知名企业合作,在欧美建设「光储充换」四位一体超级电站,输出中国V2G技术标准。而电池银行计划,则可参考宁德时代推出的巧克力换电块,为用户提供按需租赁电池,购车成本可降低至30%。该模式在厦门的试点,带来了高达75%的复购率,充分降低了购车门槛并锁定了长期服务收入。
另一方面,由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订阅制服务,也将极大推动用户粘性的提升。如极氪推出「极氪001尊享订阅」,用户月付1999元获得自动驾驶包、座椅按摩等权益,复购率提升至45%。此外,通过车载传感器收集路况数据,为城市(参数|询价)交通部门提供优化方案的数据增值服务,也将开辟智慧城市服务的新赛道,带来政策协同和行业协作的多重价值。
结语
诚然,中国汽车品牌的价值跃升,是技术、产能、文化、规则的系统性重构,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可以预见的是,系统性重构之后的战略调整,不仅可以在短期内,经过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应对关税冲击,还可以长期依托新兴市场布局,进一步主导智能电动化技术标准,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建立全球话语权,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让贸易壁垒成为催生产业升级的孵化器。
上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战促使丰田研发投入占比从3%提升至5%,最终以精益生产体系反超美国同行。如今,中国汽车产业若能坚定战略定力,凭借全球化视野、技术攻坚和博弈智慧,必将在全球汽车工业史中续写新一轮破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