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总裁: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了非常大的机会
在中国,豪华车消费群体尤其年轻,凯迪拉克的平均车主年龄为32岁,其中很大一部分车主的凯迪拉克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辆车。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了非常大的机会。目前,我们对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非常满意。
我们的计划是在全球主要市场都建立凯迪拉克品牌空间,这会增强我们品牌的辨识度;同时,品牌空间也帮助我们深入市场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研究市场趋势、动向,让我们能够积极响应市场的变化。
3月27日,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凯迪拉克品牌空间CADILLAC HOUSE正式投入运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等出席启用仪式。活动结束后,通用汽车高级副总裁兼凯迪拉克总裁 史蒂夫·卡莱尔(Steve Carlisle)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通用汽车高级副总裁兼凯迪拉克总裁 史蒂夫·卡莱尔
关于此次开始运营的“品牌空间”,卡莱尔说,目前,我们的计划是在全球的主要市场都建立凯迪拉克“品牌空间”,这会增强我们品牌的辨识度。同时,“品牌空间”也帮助我们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研究市场趋势、动向,让我们能够积极响应各地市场的变化。这也是我们目前对于“品牌空间”的定位。
他说,我们也了解到,在中国,豪华车消费群体尤其年轻,凯迪拉克的平均车主年龄为32岁,其中很大一部分车主的凯迪拉克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辆车。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了非常大的机会,也对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非常满意。
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两位董事长都出席了此次活动,那么,作为合作双方的最高负责人,两位董事长有怎样的表态呢?
卡莱尔谈到,两位董事长的出席,代表着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对于凯迪拉克品牌的重视程度。两个集团的高层都认为凯克拉克品牌空间的开幕是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反映出凯迪拉克在华耕耘16年获得的成功。去年,凯迪拉克在华销量突破20万辆,全球销量也达到历史新高。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凯迪拉克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今年,中国市场也很有可能保持这一地位。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对于凯迪拉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股东双方都非常重视凯迪拉克的发展,也都很认可凯迪拉克的成功对于双方的重要意义。
凯克拉克品牌空间开幕
卡莱尔透露,今天早些时候召开了上汽通用董事会,探讨了很多业务方面的内容。如今,汽车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谈论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凯迪拉克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日益激烈的高档车市场竞争环境,怎样看待不同品牌的价格调整?卡莱尔说,从我的角度看到总体上有两个趋势。一方面,作为豪华品牌,我们希望提供更亲民的产品,使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得起,比如尺寸更小的产品,而价格则会稍微低一些;另外一个趋势是,很多人想要更感性的、更具有格调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可能价格会高一些,我们投入的技术也会多一些。在中国市场,这两个趋势都有很大的消费需求,在未来,我们也会适时地推出相关的产品。
上汽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品牌总监 迪安(Dean Sciole)补充说,目前,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税改政策的改革,我们认为这样一个政策不仅有利于消费者,也能够提升整体市场的活力。从品牌来说,我们非常支持这个政策。随着经济增长或者说随着消费者家庭收入的提高,很多消费者会越来越倾向于购买豪华车,我们也适时地推出了适合市场的产品,比如今天大家看到的全新凯迪拉克XT6,它有三排座位,适合一些需要更多车内空间的大家庭。同时,我们也留意到年轻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增强。去年我们推出了凯迪拉克XT4,是一款中小型SUV,非常完美地契合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趋势有变化,作为车厂来说,我们要积极地去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推出合适的产品。未来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更重磅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包括纯电动产品。
凯迪拉克XT6
放眼未来,卡莱尔说:凯迪拉克正处于一个非常积极的产品阵容扩张中,我们会每6个月推出一款新车。这使得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的高层以及我的同事都非常兴奋,因为凯迪拉克目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新产品的发布,我们也逐渐会将技术进行升级。
他强调,从个人来说,我为凯迪拉克目前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感到高兴。同时,凯迪拉克有着116年的历史,见证过多次技术革新。我很欣喜的看到此轮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是由中国市场来引领的。
关于新能源车,卡莱尔介绍,今年一月,我们宣布了凯迪拉克将引领通用汽车新一代电气化战略,并且首秀了基于全新电动化平台的跨界车产品。这款车是全球产品,未来肯定会进入到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市场。由于中国市场的规模及其重要性,这款产品以及后续产品也会在中国投产。通用汽车一直在倡导零事故、零排放、零拥堵的愿景。我们全新的纯电动产品是实现“零排放”的重要一步,但是整个品牌要实现零排放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凯迪拉克来说,我们的定位是“移动出行之巅”。在未来,我们会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引进,包括纯电动技术的引进,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留意到电动车的消费者非常关注智能驾驶以及互联技术,所以在未来我们也会加大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