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管学军

“二次入世”对汽车影响至深

2021/1/15 14:33:00 选车网 管学军 收藏

在结束2020年的最后两个月内,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中国携手东盟等15个国家签署RCEP,紧跟着又与欧盟签署了中欧投资协定。对汽车行业而言,这相当于第二次“入世”,甚至是比加入WTO更严峻的挑战。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意味着什么?

“二次入世”对汽车影响至深

首先是更加高水平的开放,RCEP的签署,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更加便利,与之对等,相关国家的汽车及相关产品进入中国的门槛几乎没有了。同时,中国企业到欧盟投资也将更加便利,更有法律保障。之所以说这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原因在于协议签署国都不是贫困国家,或者说,都是发展相对较好的经济体、购买力相对较强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强势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是空前利好。因为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不把部分合资企业作为对手,到海外更不在话下,只是国际化的经验和适应性问题。更广阔的的国际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弱势企业而言,将面临来自欧盟和日韩车企的直接冲击,这将加大他们的生存危机。当然,对这些企业或许是新的生机,因为他们的产品在国内略显落后,但到东南亚或许并不落后、在东欧并不落后,一些败走中国的跨国公司不是在东南亚活得好好的?

就当前形势而言,在疫情的冲击下,欧洲经济暂时进入了下行通道,情况远甚于08年金融危机。此时,中国经济一片生机,人民币则进入了升值通道。按照经济规律,这正是中国公司到海外收购的好时机,也是纾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有不少零部件的跨国巨头,他们大多是借助08年金融危机走向国际,抄底收购,从而做强做大的。他们不仅获得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收获了国际市场。正当欧洲经济遭遇困难的时候,或有一批中国公司将再去欧洲收购,这无论对中国公司本身,还是对中国制造2025,亦或是一带一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美国企业而言,这两个协议的签署似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二次入世”对汽车影响至深

因此,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对中国汽车产业是个间距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甚至可能让一些处于被淘汰边缘的企业获得喘息、甚至是反把的机会。

其次,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变巨大,RCEP和中欧贸易协定所涵盖的经济总额超过了全球的50%,但其中并未包含美国。站在这个维度去审视汽车竞争的走向,和仅仅加入WTO相比,我们将获得不同的答案。

当我们加入WTO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为汽车捏把汗,高喊:“狼来了”,结果却形成了在中国市场上的“与狼共舞”。而在国内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的时候,突然市场范围扩大了,合资部分变数也将加大。

毋庸讳言,合资公司股东双方的战略目标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外方是要在中国市场获取最大利益。中方是想学到先进技术壮大自己,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双方唯一相同的目标就是通过合资公司获取更多的利润,只是后期利润的使用方向和目的是相悖的。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后,外方为更好地达成战略目标,或增持股份——突破50:50的界限,或干脆独资办厂,来个利润独享。中方亦然。即,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同,核心利益的冲突,对市场认知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双方表现为话语权争夺的矛盾表面化,这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二次入世”对汽车影响至深

即便是股比不变,那么合资车能否去欧盟等国外市场?去东南亚市场?将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在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大小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现在在做减法,整车厂的数量在减少,或者说,如果只盯着中国市场,合资企业在中国或将遭遇失败。当然,像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对外方而言,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对中方的技术投入是有保留的,防止中方学到更多东西是服从中国战略的优先的战术选项。此时,独资办厂,将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放开手脚奋力一搏重要选项。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无疑成了他们学习的样板。彼时,对独资企业逐渐加大投资,意味着对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可以无争议地推进,可以把自己看家的技术拿到中国来参与竞争。因此整体上合资企业投入或将减小,能独享利润谁又愿意分享呢,何况还有技术外溢的风险。

对中方而言,现在手头的产品或许在中国市场上已经不具优势,但在东南亚、东欧市场上或许很有优势。中方需要这些诱人的市场,需要跨国公司在这些市场上的渠道,需要更改当初在合资条款中规定的一些限制性规定,比如合资产品只能在中国销售。

第三,将深化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目前的淘汰赛更多体现在对中小车企的淘汰,未来将体现在合资企业层面。

表面看合资双方的股比是50:50,实际上中方的话语权远小于外方,因为合资公司的产品主要依赖外方的输入。曾有外方高层鄙视地说:“中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也难怪对方鄙视,我们一些企业合资二三十年,居然还没学会造车,还在依赖外方的产品输入,躺在洋品牌身上赚钱。市场对日欧企业全面放开手,外方可以自由地在中国投资了,国企失去了政策的保护,这些襁褓中的巨婴怎么办?外方撤资中方“倒闭”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次入世”对汽车影响至深

中欧贸易协定中明确中方开放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我们一些企业在骗补方面高招迭出,销量作假方面创新力十足。如今,政府补贴已经补到了尽头,这些新能源汽车方面的“高手”将面对的是外方的直接竞争。与中国公司不同,跨国公司在产品开发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政府补贴,而是汽车能源转型的战略方向,以及具体落实的策略。目标决定结果,成败早已没有悬念。

对行业而言,最大的利好是开放。中国有个怪现象,哪个行业没有政策保护,哪个行业就获得长足发展,比如工程机械行业,比如摩托车行业,比如家电,比如纺织业……只要有保护,就会产生一群巨婴,数千亿的新能源补贴换来的是一地鸡毛。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意味着用国际协定按住了有关部门干预行业的手,意味着企业将有望真正成为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只有给巨婴断奶,他们才有自己找饭吃的动力。一些不思进取的巨婴,或将因为失去政府保护而轰然倒下,现在一些小型的国企已经倒下、正在倒下。为了保证这些巨婴活下去,有关部门或选择合并的模式,但是两个瘸子绑在一起就能正常行走吗?相反,我们一些没有政府保护的车企,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成了创新的标杆,成为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纵横捭阖的领军者。

回首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历史,首先获得合资权利的是央企,加入WTO最怕冲击的是国企,08年金融危机中率先到海外兼并重组的是民企,今天在淘汰赛中处于有地位的是民企。为什么民营企业和国企的表现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为什么巨婴都出在国企?为什么吉利和沃尔沃的合资公司没有争吵,争吵都发生在国有的合资公司?因为民企生来没有保护,他们始终在寻找生存的空间;因为民企搞合资之初的目的性就非常清晰。此时再看RCEP和中欧贸易协定可能带来的变化,似乎抑制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干预,甚至将此用国际协议的高宽固定下来,这才是最大的变化。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 RCEP 汽车产业
责任编辑: yaojia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