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的烦恼
每逢车展必心烦,这说的不是车展,而是去看车展的交通难。
其实,乘地铁看车展很方便,因为地铁直通展馆。但散居于北京各处的观众未必感觉方便,有的去车展得换3次地铁,在北京地下绕一大圈,耗时巨大,即便开车蠕动着到展馆,也比坐地铁快。按照北京市减少机动车出行的建议,可以开一段车,然后换成地铁、公交。网友反映,他曾经“照方抓药”,结果发现沿途地铁没有停车场。如果随便找个地方停车,肯定被贴上“违停”的罚单。这让人想起了当初建展馆的时候,有关部门曾发布分三期建设的规划,其中包括停车场、道路建设和公交布局,如今这规划变成了“鬼话”不成?
记得总理曾在两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停车场问题,北京市人大代表也曾建议多修停车场,理由是,北京有一半的机动车没有合法的停车位。也许,这就是北京限行、限购的理由吧——道路拥堵。的确,公交和道路交通之间缺少作为连接的停车场,人们必须直接开到目的地,单车行驶里程自然比较高,从而导致道路使用率高和交通拥堵。无处停车,即便是探头密布,“违停”依然司空见惯,而且屡罚、重罚也无法禁绝。这让人想起了杜甫的《暮投石壕村》:“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实现一车一位就那么难吗?将私家车出行与公交系统链接起来就那么难吗?
当然,限行、限购的另一个理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言外之意,车主都是污染者。为减少污染,就必须限行、限购。
机动车只要移动就有排放,有排放肯定有污染,但北京的污染真的是机动车造成的吗?近日,央视《新闻1+1》中,白岩松视频连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介绍京津冀空气污染的相关情况。据介绍:“原因1: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原因2: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原因3: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原因4: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 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至35~50%。三大污染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还有柴油车对区域内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换言之,北京私家车对污染的贡献都没排上号,这限行、限购的理由又站不住脚了。
其实,北京市在限制汽车尾气污染方面已经卓有成效,现在汽车尾气污染有多严重呢?有位研究气体污染的专家这样形容,北京市民用燃气灶炒一道菜所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汽车跑50公里排放的污染物。这水平在全世界也算高水平了。
说穿了,北京市有足够的道路资源,有足够发达的公交系统,所欠的是针对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比如,多修些停车场,将私家车出行和公交系统连起来,私家车的行驶里程自然会降下来。毕竟乘坐公交、地铁比开车便宜多了,在出行方面谁会舍廉求贵呢?前不久,有关部门推出路边划线停车的方案,实施的结果显示,由于路边停车占用了非机动车道,导致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反而增加了交通拥堵和混乱。何不多修专用停车场,或者立体停车库呢?再比如,北京市可以鼓励发展小型车和摩托车,北京市有630万辆机动车,如果北京市的平均车长减少1米,等于北京建设了6300公里道路。记得,日本曾经倡导过6轮社会,即家里有辆汽车,上下班开摩托车,摩托车的排量远小于汽车,尾气污染更小,交通压力更小,何不借鉴日本的经验?
前不久,有位宏观经济学家说过,汽车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额的1/3左右。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汽车消费,以推动内循环。疫情之下,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了一波“疫行情”,一些收入拮据的家庭正通过分期付款购车,以降低出行传染的风险。当此大势之下,相信有关部门定会从善如流,解决人民群众最急切解决的问题——出行难。
北京车展已经是全球的A级车展,也是北京的一张名片,其国际影响力毋庸讳言。北京又是全国的首善之区,小小的交通拥堵反映出太多的问题。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这点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让国内外人士参加北京车展不再犯难。
(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