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管学军

能为中国而取消汽车限购吗?

2020-2-6 10:14:00 选车网 管学军 收藏

正当疫情高发的时候,因为私家车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其被忽略的价值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因此,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中国汽车市场有望因此而重启。但制约汽车消费的政策仍在,为了中国,能够取消对私家车的限行、限购措施吗?

能为中国而取消汽车限购吗?

在武汉封城、公交系统瘫痪的时候,是那些私家车主义务接送大夫上下班,是私家车将自家的危重病人送往医院,是私家车在弥补这公交的不足、在维持着城市交通最基础的功能。在返城高峰逐渐到来的时候,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很多城市都告诫公众,少乘公交、地铁,甚至还给公交提出了限制满载率的要求。当此公共安全胜过一切的时刻,北京宣布:“自2020年2月3日至2月9日(正月十六、星期日),继续按照节假日模式进行道路交通管理,延迟恢复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即尾号限行措施)。”私家车在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长期被忽视的价值,重新进入公众的视线。

疫情高发给中国经济带来何等困难尚不可知,一些地方政府正密集出台临时性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以避免他们关门,避免因此对经济带来的冲击。建国70年来,如此情景实属罕见,可见企业生存问题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何等重视。

在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任何经济体都要从三个方向找钱来弥补财政,即税收、债券和消费。当下,中央政府为支持实体经济而推行减税、降费政策,以“放水养鱼”,助力经济转型升级。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充足供应流动性,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38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1200亿元。都逆回购了,发债的政策还用想吗?增加流动性,给企业钱企业就能活吗?企业需要的是市场,没有市场哪个企业敢借钱?而今,中国最大的私人消费品——汽车的消费却持续下行,没人买车工厂如何开工,产业链怎么带动经济?振兴汽车消费既有利于抗击疫情,又有利于振兴中国经济,取消对私家车的限行、限购应该是当务之急。

能为中国而取消汽车限购吗?

之所以要强调振兴汽车消费,这不仅是私家车在抗击疫情中有着突出、独到的作用,而且在于汽车是所有民品中产业链最长的产业,对经济、就业拉动作用最强的产业。让汽车厂保住一个人的就业,就直接保住了上游11就业机会;一家汽车厂的上游矗立这几百家工厂,下游还有无数服务性企业。而今,市场下行,消费受阻,为什么不能消除阻碍汽车消费的政策?

一些地方相关部门限制汽车消费的理由是道路拥堵,而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停车场,私家车被逼停在道边,双向四车道顿时变成了双向两车道,再加上自行车穿行就变成了双向单车道。城市交通中的毛细血管被拥塞,才是交通拥堵的核心问题,一些大城市连车均一个车位都达不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车均道路里程远超日本,而交通拥堵远超日本的原因。看着停在路边的私家车,一些所谓的执法部门以“非法停车”为由,肆意贴条罚款,这些小部门增收的代价是增加政府与人民的矛盾,是制约了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说穿了,交通拥堵有利于个别小部门敛财,且没人公布所谓罚款的总额与流向。

能为中国而取消汽车限购吗?

修建停车场真的那么难吗?党的组织原则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振兴消费是当前中央重要的经济政策取向,正当中国经济遭遇困难的时候,又加上突发疫情的影响,地方有关部门真的因为停车位问题而继续制约汽车消费吗?真的没办法修建停车场吗?部门管辖划分确实是影响修建停车场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个因素而影响国策?在国策和小部门利益面前,难道让国策服从地方小部门的利益吗?

的确,汽车销量下降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但目前排队“摇号”的人数,已经超过中国汽车年销10%以上的数量。限购的城市,当年都是中国最富饶的汽车市场,也是当今经济最富裕的地区,在疫情肆虐的时候,为让百姓有个安全的出行环境,为振兴经济,放开对私家车的限行、限购就不行吗?就那么难吗?中央三令五申依法治国,限行限购这个地方性“临时政策”,在法律面前咋脚跟就站的那么稳呢?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 汽车限购
责任编辑: yaojia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