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林的未来汽车没有“级”
如何定义未来的汽车?从当下智能汽车的宣传战中似乎很难给出答案,原因在于大家的讨论不在一个点上——未来我们制造汽车的目的是什么。7月21日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先生在上海,就这个问题给出了沃尔沃的答案,一个看似无奇但却非常根本的答案。
今天,每当一辆新车上市的时候,厂家往往将该车的智能化水平(也就是达到几级智能驾驶的水平)作为产品亮点加以宣传。厂家在描绘未来技术进步的蓝图时,甚至说出了达到L5级的时间表。但当袁小林谈及未来汽车时却没有涉及L几级,甚至很不时尚地重弹着老调——安全,这让人清晰地感觉到,是以最快速达成L5级自动驾驶,还是以安全为底线逐步推进自动驾驶,不同的回答反映出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本质区别。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角度审视,智能化代表着未来,而推动这波技术变革形成滔天巨浪的则是资本的力量。在资本方看来,谁的技术进步速度快,谁就可能成为市场的主导;谁的故事讲得好,谁就是最好的炒作题材,而这与业绩好坏没什么关系。于是人们看到,一些看不到盈利可能的“造车新势力”的估值远远超过传统头部车企市值,这进一步催动“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化方面越发激进的行为,以及讲出越来越离谱的故事。但是,传统车企似乎永远是傻乎乎的,始终想着:利润——研发——利润的传统投入模式。在袁小林看来,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以人为尊”,而不是把一个个客户看成利润增长点。
袁小林认为:“未来汽车必须紧紧地、与时俱进地围绕消费者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他解释说:“沃尔沃汽车在 2019 年提出了面向未来出行的全新企业宗旨——以安全、可持续和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畅行无忧的出行解决方案,这既反映了我们对于消费者未来出行需求的思考,也是沃尔沃汽车品牌核心理念在变革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有人曾表示,开发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为的是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而袁小林的回答是:“人类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当然前提是安全。”想想现在智能系统出的安全事故,以及对其危险完全不知却趋之若鹜地抢购的消费者,真的让人不寒而栗;想想那些个人信息被滥用的行为,以及随时在大数据下“裸奔”的尴尬,真的让人烦恼不已。尽管如此,业界对未来汽车的定义应该是相对抽象的“软件定义汽车”。而袁小林的说法则没那么激进:“我们的下一代纯电旗舰车型将标配 Luminar 激光雷达等最先进的传感器,以及英伟达全新 DRIVE Orin SoC 自动驾驶芯片。同时通过将软件与这些最先进的硬件相融合,我们希望实现行业领先的下一代防碰撞技术,为用户提供一整套软硬结合的安全自动驾驶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通过采集和处理用户汽车实时交通数据,我们将能更快地实现软件和安全技术的升级,并且通过 OTA 快速推送给用户。”
如何定义未来汽车,从经营角度看是两种模式的不同,一种是取悦于资本方,通过快速拉长智能化的长版,促进销售快速放量,进而达成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进而导入新的盈利模式,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资本方的投入,最终战胜传统车企。而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用户的安全为出发点去看待智能化问题,对智能化的投入则根据公司在传统汽车领域赚得的盈利而定,新的盈利模式也是一步步导入,不急于求成。再深说一步,其中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生命的问题,不是吗?有的汽车厂为了保持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其车载智能系统所搭载的芯片就不是车规芯片……
就对未来汽车的描述而言,袁小林显得保守了,但中国的匠人有句名言:“慢就是快”,意思是说,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推进,出了问题比慢慢做好准备再干还慢。回望一个半世纪以来存留下来的国际著名汽车品牌,哪个不是从质量、安全的谨小慎微中走过来的?未来汽车如何定义?也许真不是激进者所说的那样,那么袁小林说的就是对的吗?我们不能说“造车新势力”不尊重生命,但至少从目前争论的焦点看,双方在定义上是有差异的。然而,无论如何汽车是生命的运载工具,这个定义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暂且记录下今天对如何定义未来汽车的争论。为此,我们选择争论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袁小林先生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
(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