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鱼”到“变形金刚”
上周,吉利和沃尔沃共同宣布将进行业务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全球性的、更加强大的企业集团。在群雄环伺,行业压力骤增的情况下,这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最精明的决策。这表明,吉利这条汽车市场中动作最快的“鱼”,已然成了“变形金刚”。
当年李书福想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太难了,因为有关部门觉得他的工厂房充其量是个修理厂,不够造车的条件。经过长时间的奔走、呼吁,才勉强给了个“6字头”(生产乘用车而非轿车)的资质,企业小到任何国有车企都能藐视他,可李书福将机制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那时,美国人说,我们造不出1万美元一辆的车,8万元对当时中国消费者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而当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需要的是4万元一辆的轿车,李书福迅疾打出口号——造中国人买得起的车。就这个口号让吉利在中国市场上名声大噪,整车销量与日俱增。
随着中国买车的人日益增多,夏利被中国人认为是低端车了,李书福的口号悄然变为——造中国人买得起的好车。他甚至拿着自己最牛的发动机,把新车秀到了法兰克福车展,这让国际汽车界认识了李书福,认识了这家中国的私营汽车公司。
正在李书福发愁被技术瓶颈制约的时候,金融危机不期而遇。在人们为销量发愁的时候,2009年3月,李书福居然到澳大利亚收购了DSI自动变速器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以李书福的低端产品无法消化自动变速器的产能。而不为人知的是,吉利的产品正在进行着升级换代。2010年,吉利汽车从福特汽车手中购得沃尔沃轿车业务,并获得沃尔沃轿车品牌的拥有权,从而一举突破了技术瓶颈。当时沃尔沃的产能远超吉利,李书福在全球范围内奉献了一个“蛇吞象”的经典案例。
为什么吉利能够收购,而众多大国企不行?因为国企的资产是归国资委,如果是地方国企想进行跨国收购,他们本集团内部先要论证、讨论,集团领导同意之后,需要上报省国资委,省国资委批了,还得上报国务院国资委。而且每过一位领导,都可能加入新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导致方案一变再变……经过这一圈磕磕绊绊后,批下来的是一个收购方案,而当对方提出新的要求时,国企又需要继续走一圈流程……如此谈判几乎无法适应国际市场。而吉利,只需要李书福同意即可。在这场世纪性的汽车格局大变革中,李书福以速度抢了先机,而且每吃一口,吉利的体量增大一圈;每兼并一家企业,吉利就获得一批新技术;每收购一个地区的公司,就在国际上获得一块新市场,甚至是一张全球的销售网络。在整个中国汽车消费持续升级的时候,2018年2月,李书福居然以个人名义收购了戴姆勒-奔驰9.69%的股份,成为奔驰第一大股东,这在国有企业是绝不可想象的。
李书福这条“快鱼”不断吞噬着国际市场上那些“慢鱼”,不断放大这自己的体量,不断增强着企业的实力,也让国内这些体态硕大、动作迟缓的“慢鱼”看得目瞪口呆。此间,李书福利用斩获的技术,提升了原有品牌产品的质量,令其单车利润得到提升。同时,借助沃尔沃技术开发了全新品牌领克,以及电动车品牌几何,并将技术输入到马来西亚,为吉利旗下的宝腾注入新的活力……
一连串的收购带来的新问题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研发,都需要新的投入,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效率、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成本?大众显然成了李书福学习的榜样——组建大型国际汽车集团,让旗下一个个“零件”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整合组建成一个随市场变化而起舞的“变形金刚”。换言之,李书福以美国的资本模式实现了快速增长后,又在中国模拟VW模式。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每个老企业都换发了青春,而且成长起来一大批新兴的汽车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大家都经历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的顺境、逆境,在逆境中有的挣扎,有的消沉,唯独李书福,逆境竟成了“快鱼”吃“慢鱼”的竞技场,以“快鱼”吃“慢鱼”的方式完美地演绎着逆向投资的资本游戏。
李书福正走向全球最大的汽车资本家,相信他的中国VW帝国还会扩张,这条“快鱼”已经从中国游过了澳洲、穿越了欧洲、潜过了南亚,每走一处均有斩获。未来是否该去美国了?因为美国三大正经历着转型中的阵痛,相信进入美国的将不是那条小巧灵敏的“快鱼”,而是动作更加敏捷、且更加智能的“变形金刚”……国际化,这恰恰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正是我们选择李书福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