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A7七万台下线 贵阳制造如何支撑“百万银河”?
2025年接近尾声,吉利银河迎来了又一个阶段性节点。11月25日,吉利贵阳基地迎来2025年第20万辆整车下线,同时也是银河A7(参数|询价)的第7万辆。对于已实现“全球最快破百万年销”的吉利银河来说,这是延续高速增长的一个坐标。对贵州而言,这也是当地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浪潮中迈向千亿规模的又一次实证。

十年前,吉利落地贵阳基地,被视为贵州汽车产业的转折点。从传统整车制造,到如今深度参与“电动贵州”战略,贵阳基地的角色已经从产能承接者转向区域产业升级的推动者。2025年整车下线量突破20万辆,在当前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这个数字的颇为亮眼。

银河A7是这座工厂的新主角。自年初上市以来,这台定位主流电混家轿的车型在市场上获得稳定增势。在节能、续航、空间、性能、安全等关键维度,实现了对传统家轿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2L级馈电油耗、2100+公里综合续航、2845mm轴距,这些数据在同级别竞争对手中优势明显。
上市首周斩获4195辆,拿下中型车(燃油+混动)销量榜周冠军;14天破万,成为混动家轿中最快达成“交付破万”的车型;10月热销15888辆,位列插混中型车销量第一。银河A7正成为2025年家庭用户的稳定选择。

新车能否保持热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交付能力。110天内下线7万台,本质上是制造体系和新能源转型的协同结果。2025年初,贵阳基地启动智能化产线升级。以大数据、机器人、智能检测等手段提升产线柔性,解决新能源车型普遍存在的产能爬坡痛点。升级后,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让银河A7在需求高企时可以稳定供应,同时保证一致性品质。
产业层面,贵州正尝试借新能源浪潮构建新的产业支点。吉利贵阳基地的持续放量,带来了配套企业集聚、就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制造能力的提升。某种意义上,银河A7产量的上升,就是贵州“电动化”产业路径逐步清晰的缩影。

7万辆下线是节点,不是终点。随着后续OTA升级的推进,银河A7的智能能力和能耗表现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这对一款周期较长的家轿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车型本身的更新节奏越稳定,用户的选择成本越低,“百万银河”的体量扩张也越可持续。

过去十年,吉利贵阳基地从落地到扩能,从传统产线到数字化升级,构建起一个能够持续生成“稳定产品力”的制造系统。它成为吉利新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底座,也同步见证了贵州制造业在新能源时代的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