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正当时——全球化视野下的奇瑞汽车
最新消息显示,奇瑞3月销售汽车21.48万辆,同比增长18.3%,其中奇瑞汽车销量为19.76万辆,同比增长10.9%;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6.22万辆,同比增长125.4%;出口汽车8.64万辆,同比增长2.7%。为什么在大家都喊难的市场上,奇瑞交出如此靓丽的答卷?
实际上,在3月18日奇瑞于芜湖举行的“油电同智·全球同行”,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尤其在3月17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已经给出了全部答案。即今天看到的业绩,其实是奇瑞多年来基于全球化视野下布局的成果。
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国汽车市场的特点,一是产能过剩,二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异军突起,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三是AI技术及应用突然爆发。而国际市场的问题,首先是需求疲软导致各大公司纷纷降低市场预期,有的企业减产,有的企业关闭工厂,甚至是出售企业,同时要在智能化方面加大投入。中外市场表现出相同的问题,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面向未来的AI技术的投入,否则没有未来。是稳健保利润,还是激进投资未来?奇瑞的做法无疑成了全行业中的“显眼包”。
国内市场竞争最大的特征是价格战,这让很多企业打到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亏本销售,哪还有资金投入面向未来的战略投入,活命是当下的第一选择。而奇瑞则不然,借助多年海外销售的经验,在跨国公司示弱的情况下快速抢占市场,实现了用国际市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用国际市场的利润支撑面向未来的研发投入,例如在人工智能方面,奇瑞不仅投入,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际化是企业进入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在中国市场上打到失去利润,那么国际上其他市场却能给奇瑞带来丰厚的利润。为汽车事业奋斗一生的尹同跃,哪是在南美、阿拉伯国家卖车挣几个钱就满足的人?他要把奇瑞的触角延伸到欧洲,到全球汽车之都去建厂、去做研发,用欧洲的技术加速奇瑞汽车发展的速度。就在去年,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EBRO)公司合资生产电动汽车。这一合作不仅结合了奇瑞的技术优势和埃布罗的品牌优势,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把中国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带到欧洲的同时,也让奇瑞稳稳地落足欧洲,成为中西合作的典范,成为中国公司进军欧洲市场的典范。
今年被称为智驾元年,奇瑞集团于厂庆日发布了智能化战略规划,并集中展示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最新核心技术成果。在人们还在为如何训练大模型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奇瑞已经在人工智能方面历经了15年的深耕和积累,如今已经是硕果累累——依托240亿公里全球验证数据与“数字平行宇宙”仿真测试平台,奇瑞每天完成2000万公里模型学习与100万公里仿真验证,为智能化方案的全面上车筑牢技术底座,并与华为、英伟达、地平线等全球顶尖伙伴共建协同生态。
在人们还在争论,在自动驾驶方面是搞全栈自研,还是委托第三方的时候,高新华在回答选车网提问时说,我们已经从以前的“自主研发、全栈自研”,走向了“开放式创新、联合生态和共同发展”的道路。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和包括华为在内的多家伙伴都有广泛深入的合作。听上去很朴实的一段话,映射出的则是全球化视野下大型跨国公司的思维和做法。
如果问,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如何走出困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走全球化的道路,把车卖到有需求的地方去,用全球市场拓展生存空间。二是积极拥抱科技进步,用最新的技术去提升产品竞争力,用最新的技术去降低成本、去创造全新的经营模式。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奇瑞摆在市场上的几款新车,你看到的只是奇瑞汽车接地气的售价,那么你更应看到的是,奇瑞已经将AI技术应用到从研发到生产,从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乘风破浪正当时。这就是奇瑞,这就是中国的国企,这就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