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即将推出智能驾驶保险,使用辅助驾驶的风险究竟由谁承担
2月10日资讯:
《科创板日报》称有信源表示小鹏汽车基于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和用户数据,将于近日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能保险产品。该产品将覆盖城市道路和高速道路导航辅助驾驶(NOA),以及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决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过程中的责任界定和安全保障痛点;该保险产品权益将与用户使用智能驾驶系统的里程和时间等数据挂钩。
小鹏汽车不是第一个推出智能驾驶保险的车企,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只是这样的保险看起来实在是有一些难以理解。
以下观点并非针对小鹏汽车,而是关于智能驾驶保险的分析。
自2025年4月1日起即有城市认可个人乘用车(私家车)的自动驾驶合法性。也就是说自动驾驶私家车可以正常使用自动驾驶功能,不论是L3或更高标准的系统。于是“使用自动驾驶系统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该由谁承担责任”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应该由谁承担责任呢?
一般观点认为责任交通事故的责任应当由汽车制造企业承担。其生产销售的智能驾驶汽车应当保证车辆软硬件的正常运行;而只要能够正常运行就不应该造成责任交通事故。所以生产销售高于或等于L3级自动驾驶汽车的车辆,车企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只是生产销售小于或等于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则另当别论。
于是“智驾保险”对应的标准也应当是小于或等于L2级车辆,如果未来的高于或等于L3级的车辆还需要这种第三方保险的话,这样的汽车究竟是否可靠又将会成为热议话题。
假设对应“≥L3”
如果“智驾保险”在未来依然存在,高于或等于L3级车辆还需要其来保障的话;智能驾驶汽车怕是难以普及。
核心因素是“智驾保险≠基础车险!”
智驾保险的作用是:
- 车辆使用智能驾驶系统过程中的保障
- 非智能驾驶系统使用期间不起作用
简而言之,“智驾保险”的保障场景是单一的,只有在车辆使用智能驾驶的过程中才能起作用。所以车辆还需要普通车险,比如第三方责任险、机动车辆损失险和车身人员责任险,当然还得有“交强险。”于是“智驾保险”的出现则等于将使用智能驾驶系统的风险转嫁给了车主,同时也把风险成本转嫁给了车主!小鹏汽车的”智驾保险“售价会是多少尚未可知,但据说有其他品牌的同类型保险费用达到4千元。
于是一台带有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的商业保险至少要比普通车辆高出数千元!而此类汽车本就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其商业车险的价格已经高于普通燃油车。
这样的汽车还能吸引到多少人?
相信中、高端汽车消费者尚可接受每年数千元的多余开支,但选购车辆在20万元以内的汽车消费者怕是大都难以接受。
观点
研发应用智能驾驶的初衷是什么?
想来应当是降低交通事故率,降低车辆驾驶疲劳强度;背后的逻辑是让汽车成为真正的“移动终端”并对应开发出相应的智能系统,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所以这样一套系统的应用则不应该增加车主的用车成本。一旦技术成熟并推向市场,应当为车辆做出保证并承担责任的角色理论上应该是车企。
反之,“智驾保险”的出现则显得有些难以理解。
而且保险业属于金融业,保险机构推出任何类型的商业车险都是为了盈利,不存在“为推动某种技术发展”的概念。也就是说推出“智驾保险”的保险机构通过“智驾保险”是可以获益的。那么车企和保险机构联合推出此类车险的初衷又是什么?这就需要保险业专业人士来解读了。总而言之,智能汽车应该“简单”一些。
并且智能汽车的使用成本一定要足够低,标准就是燃油车的保险成本;否则主打智能和网联的新能源汽车不是没有可能走下坡路的。
毕竟绝大多数汽车消费者所注重的不是智能驾驶的可玩性,而是用车过程中开支的高低。
所以如果说未来有一些车辆可能需要“智驾保险”的话,相信也只有那些无人驾驶的网约车、出租车和编队行驶的卡车了;只要“智驾保险”推出,不愿意支出这项成本的车主,其未来怕是再不敢用所谓的智能驾驶。